【編者按】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春光明媚。沐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市、區黨代會、“兩會”精神的東風,全區上下鉚勁揚帆、乘勢而為,發展信心更足、勢頭更猛。一年來,每一次滿載希冀的出發,滲透著區委區政府決勝小康的智慧和勇氣;一年來,每一次砥礪前行的實踐,凝聚著廣大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念和期盼。近日來,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雷鳴同志帶領區四大組織領導及各鄉鎮、區直各部門負責人,圍繞全區農業農村工作開展“大查大比”活動,在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尋先進、樹樣板,在決勝小康的征程中找差距、鼓干勁。區外宣辦在媒體開設【大查大比】專欄,全方位、廣角度、多領域梳理各鄉鎮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戰略部署,完成“515”行動計劃、“61111”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集中展示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帶領全區上下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風貌、新氣象;大力宣傳通過大查大比活動形成的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用人導向、干事創業的生態環境;激勵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鼓舞干勁、堅定信念,為建設隴東南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區帶頭區凝心聚力、營造氛圍。
秦嶺鄉:走好美麗鄉村升級路 打好綠色產業文化牌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雷鳴在竹林村)
(秦州區外宣辦)一年來,秦嶺鄉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秦州區七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及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按照圍繞一個目標,強勢推進“四萬四鄉四覆蓋”工程,打造六個科學發展示范點的工作思路,強化領導,精心謀劃,精準發力,全力推進了全鄉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全區大大比活動)
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升黨建水平。認真落實“書記抓、抓書記”的要求,層層傳導壓力,逐級靠實責任,形成了多級聯動抓黨建工作的新局面。堅持動態管理,建強村級組織。按照“鞏固先進、提升一般、整頓后進”的要求,開展了“先鋒引領” “活力提升”和“強基創先”活動。新建村級陣地7個,改擴建5個,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創新管理方式,發揮先鋒作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全鄉黨員中開展了 “三亮三比三提三爭一競”實踐活動,引導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中,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實踐中,當先鋒、做表率、展作為。四是轉變工作作風,強化服務實效。結合精準扶貧、“雙聯”行動和“先鋒引領”行動,在機關黨員干部中開展了“三問三解三服務”活動,機關黨員干部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共調解鄰里糾紛21起,走訪困難群眾1100多戶,幫助困難家庭1070多戶,排查梳理和解決民生及發展方面的問題96件。

(全區大查大比 秦嶺關硯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觀摩現場)
認真落實“1+18”方案,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水平。將精準扶貧作為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精準扶貧工作路線圖、時間表、作戰圖的部署和全區“1+18”配套文件精神,聚焦“六個精準”,按照甘肅省“853”掛圖作業要求及建檔立卡“12345”工作程序,完成了1070戶4741名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大數據平臺信息錄入和“回頭看”整改工作。認真執行“4342”脫貧驗收責任體系,2015年實現脫貧290戶1216人,目前全鄉共有貧困戶790戶,3614人,貧困村5個。在5個貧困村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按照“1+18”實施方案,因村因戶制定了幫扶計劃及脫貧工作計劃,制定了“十三五”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時序,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結合全鄉產業發展實際,依托精準扶貧貸款、互助資金借款等金融堅持,指導貧困戶圍繞中藥材種植、牛羊養殖、果樹栽植、勞務輸轉四大產業,發展致富產業,增加收入。
建立了秦嶺鄉電商工作站和11個村級電商工作服務點,并利用秦嶺門戶網站和秦嶺電商服務平臺,對秦嶺風土人情、特色優勢產品進行宣傳推介,開展網絡交易。將符合條件和需要危房改造的221戶貧困戶列為改造對象,并針對居住分散,因自然條件差導致的虎林、關硯、龍集寨、竹林、石家河、斜坡等6村190戶農戶1060名貧困人口實施了異地搬遷,目前,虎林、關硯、竹林、石家河四村異地搬遷房屋主體以完工,正在加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有望于明年全部入住。強化智力扶貧,加大與人社、扶貧、婦聯、農業畜牧等部門的銜接,加大對有勞動能力培訓需求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保證有需求人員能夠掌握一門勞動技能。目前,全鄉已培訓有需求人員980人次,剩余300多人次將在今明兩年之內全部得到培訓。2015年順利迎接了省委、省政府對我鄉精準扶貧工作考核,取得較好成績。

(火爆的秦嶺連翹花海觀光游)
強勢推進“四萬四鄉”工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按照富民產業要求,以強勢推進“四萬四鄉”(萬畝核桃園、萬畝中藥材產業帶,萬頭(只)牛羊養殖基地,萬人次勞動技能培訓;核桃種植之鄉,藥材種植之鄉,牛羊養殖之鄉, 勞務輸出之鄉)工程為重點,加大了產業培育工作力度。建成了藉秦山黃竹區域、稠泥河流域2個3000畝,梨樹、虎林2個1000畝核桃建園示范點,白集寨1000畝蘋果產業示范點,全鄉累計完成核桃栽植1.4萬畝以上。秋季將在白集寨村依托土地整理項目,繼續栽植蘋果、大櫻桃500畝,使果品產業成為主導優勢產業。

完成馬安山石家河區域、瑤子河壩、牡丹溝3個千畝連翹點建設任務,種植中藥材1.26萬畝,其中連翹9000畝。建規模牛羊養殖場3家,30000只養雞場1個,養殖大戶23戶,畜禽飼養量達0.89萬頭(只)。四是加大土地流轉工作力度,引導貧困群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成聯動機制,累計流轉土地1.6萬畝,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9個,家庭農場4個,引進農業龍頭企業2家。加強與婦聯、人社、林業、畜牧、扶貧等部門銜接,舉辦勞動技能培訓9期,培訓干部群眾2800余人次,勞務輸出5400人,半年實現勞務收入290多萬元。

(全區大查大比活動 秦嶺萬畝連翹基地觀摩現場)
對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秦公簋出土地、秦文化發祥地--廟山進行保護性開發,建標志性石碑1座。新建鞭桿舞傳習所1處1000平方米,吸納表演人員120人。在梨樹村爭取和實施古民居保護項目,爭取資金20萬元,建仿古式八角亭2座;與天森藥業達成投資協議,在石家河村建設集賞花采摘、餐飲游樂、秦韻騎射、萬畝連翹基地為一體的“天森文化創意園”項目,目前完成項目投資500萬元。成功舉辦了秦嶺鄉石家河“春來秦嶺美,賞花石家河”文化旅游周活動。積極參加伏羲文化旅游節及秦州區春節文化活動。建立了秦嶺門戶網站,對秦嶺風土人情、特色優勢產品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宣傳推介。

全力實施“四覆蓋”工程,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圍繞秦州區委、區政府“1+18”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按照全鄉“四覆蓋”的基礎設施建設思路,截止2014年底,全鄉實現了通村道路硬化全覆蓋,自來水到戶全覆蓋,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2015年,巷道硬化率達84.7%,亮化率達42.1%,危房改造率達66.8%。今年,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到村建設項目34個,項目資金1019.5萬元。自籌資金改造提升梁梨路6公里,總投資400萬元。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及扶貧專項資金,完成了胡家山村村內巷道硬化以及竹林等6村村莊亮化,建成了 5個貧困村村級衛生室,建成竹林、梨樹、白集寨3個老年活動中心,在白集寨、中玉、麻山頭、竹林等村實施土地整理項目3000畝,新修產業路16條24.13公里,建成白集寨、梁家門、黃集寨3村學校,并投入使用,硬化斜坡、董集寨、虎林、羅家河、白集寨5村文化廣場3400平米,配套體育健身器材10套。
走好新村改造與舊村保護路子,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按照秦州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以“美麗秦嶺”建設為工作抓手,以“千村美麗、萬村整潔”為目標,堅持走好新村改造與舊村保護相結合的路子。深入挖掘秦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結合文化旅游產業,在竹林、石家河實施新村改造與舊村保護相結合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對無法居住的危房進行改造,對能維修居住的房屋按照建筑原貌進行加固維修,保持建筑風格,粉刷一新。對村莊進行硬化、亮化、綠化、潔化、美化。在竹林村建鄉村記憶館一座,收集整理具有古老鄉土氣息的石磨、石碾、古家具等物件。建傳統工藝釀酒雕塑1座和仿古涼亭1座,依托傳統工藝釀酒作坊建農家樂1家,既改善了人居環境,又保護了歷史文化,提升了新農村建設水平,留得了鄉愁。圍繞“天藍、水清、地綠”目標,緊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垃圾清運、道路暢通”四個重點,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工作,建農膜回收點4個,廢舊農膜回收率達85%以上,森林覆蓋率20.58,遞增2.3%。以“四清”、“五化”為切入點,以村、商埠門店為單位,以 “一渠”、“二線”、“五片”為重點,進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糞便、白色污染物和破損陳舊廣告牌匾的集中清理,努力實現全鄉環境的美化、凈化和優化。

招商引資和項目爭取取得實效。積極引進天森藥業有限公司、太極集團、茂豐中藥材有限公司在我鄉投資興業。組織新建了恒源、富民等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訂單農業的方式,發展藥材、核桃、畜草種植和加工基地建設,吸納當地勞動力900多人。共爭取省、市財政資金5140多萬,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60萬元。

民生保障持續加強。衛生扶貧受益貧困戶391人次,普惠政策報銷103.76萬元,提高5%后報銷108.98萬元,其它政策優惠5.17萬元。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2%。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達到全覆蓋。在斜坡、董集寨、白集寨3個貧困村建成了鄉村舞臺。惠農政策受益貧困戶458戶,補貼總額17.37萬元,社會救助96.82萬元,低保26.25萬元,醫療救助6.14萬元,臨時救助9.7萬元,普惠型社會建設扎實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