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3月15日訊(劉可 趙鋒)連日來,隨著秦州區自由路的玉蘭花漸次開放,前來賞花的游人也一天天多了起來。記者從區住建部門了解到,未來一周將是這里的最佳賞花期,為此秦州區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了“游天水名城、賞古巷玉蘭”玉蘭花觀賞周活動,這是該區繼青年北路“黃金大道”銀杏落葉景觀觀賞活動之后,再一次以樹為媒,開展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文化旅游資源宣傳推介活動。
選擇以樹為媒,并非空穴來風。天水地處中華文明源頭區,是一座與樹密不可分的城市,現存千年以上的古樹達230多株,位列全國第二。

生長在秦州城南南郭寺現為秦州八景之一的春秋古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曾被中國古樹研究界譽為“中國古樹的活化石”。春秋古柏學名“側柏”,它的初植年代約與中國古代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的生年差不多,所以稱它為“春秋柏”,這棵樹一樹分三枝,分別向南北橫斜逸出,現在南北兩側長的兩枝還活著,而向北短的這一枝它現在已經枯死了。橫側的這棵向南傾斜的枝干,它是無皮而生,而古柏上端卻生命力頑強,茂盛的生長著。不得不說的還有龍爪槐。龍爪槐是槐樹的一個變種植物,特點是樹身不高,樹冠呈傘形,自然彎曲下垂,它遍布全國各地。而生長在南郭古剎內的這株龍爪槐卻與眾不同,它高達10多米,枝條在盤曲中飄逸而上,專家測定已有300多年的樹齡,據稱它是這一樹種生長年代最長的一株,為全國第一。

與南郭寺相向而望的城北玉泉觀現存古柏有50余株,千年古柏7株。這些古樹或生長于懸崖峭壁,或生長于殿前屋后,或昂首挺拔,或俯身前瞰,其姿態萬千,與古建筑融洽相處,使玉泉觀更增添了非凡的靈氣與神氣。其中既有梁志通道長手植形態獨特的“辮柏”,該樹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如發辮,故名“辮柏”,國家古樹研究所專家譽“辮柏”為全國之最。又有至死不渝凄美愛情傳說見證的“夫妻槐”,還有保護觀內其他古樹的“功臣樹”等。一棵古樹,見證著一段歷史,記錄著一種文化,承載著玉泉觀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

還有相當一部分散布在街道旁、單位庭院、居民院落的房前屋后。樹因城而增色,城因樹而厚重。城與樹,樹與人,在這里和諧相處,一圈圈年輪,激起一道道蒼翠的漣漪。倘佯在秦州的街巷,目光會不時被一株株蒼勁高大的古樹深深吸引,挺拔的古樹,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

除了古樹,在秦州不得不說的就是這里的古民居。秦州尚存的明清民居街區和院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胡氏民居。胡氏民居俗稱南北宅子,是天水市現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瑞古宅相較胡氏民居年代稍近,位于秦州區澄源巷內,是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其宅院的整體布局、梁架結構及其工藝精美的磚雕木雕為研究天水市乃至隴東南地區的清代古民居提供了重要材料。

秦州的古民居是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是難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中著名的有:胡氏民居、張慶麟宅院、連騰宵宅院、石作瑞宅院、哈銳宅院等40余處,而且保存較為真實完整,集中連片,兼容南北建筑特色,地方特點鮮明,蘊含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屈指可數,是全省唯一。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