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秦州區立足產業扶貧,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取得良好成效。大門鎮關峽村守著綠水青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手工藝,給村民帶來了致富的門路和希望,拓寬了脫貧增收的渠道,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走出了一條竹編工藝品的致富路。
關峽村位于大門鎮南部約2公里,距市區67公里,村莊坐落在生態林緣區,耕地面積1836畝,林地面積1700余畝,村民收入以傳統農業、勞務經濟和竹編產業為主。全村共有279戶1338人,截至目前還有未脫貧戶43戶209人,是深度貧困村。

2017年11月,天水市秦州區衛生與健康局干部李繼鵬到關峽村任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經過認真調研,他認識到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如何選擇一個“服水土”、“有市場”、“見效快”的產業?他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始了挨家挨戶的走訪,在走訪中發現關峽村自古就有竹編的傳統,祖祖輩輩幾乎都是以竹編手藝為生,這讓他在幫扶工作上有了新的思路。
在籌備過程中,李繼鵬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由于村民們做出來的竹編品大多為簸箕、背篼等農村比較實用的農具,而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使用這些古老農具的人越來越少,這些農具已然沒有了銷售市場,這門手藝也面臨失傳。

傳統竹編款式的落后、銷量萎縮、即將面臨失傳這些問題并沒有讓李繼鵬氣餒。他一有時間就走訪村里的竹編藝人,了解制作過程,和他們交朋友,并把網上銷量高的竹編產品的圖片發給同學、朋友征求他們的意見并歸納整理,確定了關峽竹編產品轉型的方向,即針對城市消費者生產居家實用型、藝術型的竹編產品。并從網上選擇打印了一些竹編的款式設計圖紙,詳細的標注了尺寸和規格,找到村里竹編技術好的村民張永紅跟他一起創作新型竹編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設計的8小竹籠制成了,但由于銷路問題,村民們還是不敢大膽嘗試。李繼鵬認識到繼續峽竹編產業的發展不能好高騖遠,只能循序漸進,先要解決沒人愿意編制新型竹編的問題。他找到了關峽村文書張潤生,得知早在2013年就成立過一個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缺乏專業性的指導和支持,以及大量傳統竹編藝人的外出務工,合作社自從成立以來,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讓李繼鵬再一次有了想法,他積極與合作社負責人張潤生探討、交流,引導合作社在產品設計上大做文章,由原來農村常用的農具向現代都市人青睞的日用竹編工藝品發展。通過一番改良、摸索,張潤生的合作社編制出了廣受市場青睞和大眾喜愛的果盤、花籃、小竹籮、小提籠等現代竹編工藝品。

與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不僅解決了合作社一直以來銷路打不開的問題,也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村民們逐漸意識到,要發展就必須要轉型。積極加入合作社的人多了,在農閑時間編織竹制品的人也多了起來。
為了進一步擴大銷路,關峽竹編合作社又將關峽竹編做到了線上,開了網店,實現了網上銷售。張照杰是關峽村的一名90后大學生,大學畢業后本想外出工作的他,看到了竹編銷售的前景,開了關峽竹編網店,將竹編產品賣到了全國。

不僅如此,關峽竹編作為精準扶貧特色產業還參加了2018年伏羲文化旅游節的商品展銷會,后又被邀請參加蘭洽會的展銷,兩次展銷會上,竹編產品火爆熱賣。并在2018年9月13日,關峽竹編參加了在山東濟南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關峽竹編因造型古樸、做工精細、歷史悠久,被竹編同行贊譽為“竹編中的活化石”。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