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中共天水市秦州區委召開八屆八次全體會議,市委常委、秦州區委書記雷鳴代表區委常委會在會上作了題為《聚焦脫貧摘帽 全力決戰沖刺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的報告。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區委常委會團結帶領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強烈的使命責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一產調結構、二產擴總量、三產強基礎”,依托產業融合打開了發展新局面。特別是在一產上,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積極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累計建成農業龍頭企業1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49家、家庭農場135家,土地流轉面積達26.25萬畝,完成畜禽飼養量220.6萬頭(只)。今年上半年,全區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33億元,增速達5.3%。

(中梁鎮果樹建園)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近年來秦州區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優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格局,拓展多種經營途徑和空間,持續發展壯大林果、畜牧、蔬菜、中藥材、勞務五大特色優勢產業,緊盯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脫貧目標,扶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華岐鎮油用牡丹基地)
“三變”改革是農村產權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機制創新。秦州區運用“三變”改革,加快土地流轉,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索出了“三變”+種植、“三變”+養殖、“三變”+田園綜合體、“三變”+升級版農家樂等方式,實現了全區420個行政村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全覆蓋,實現了農戶在自家門口就業創業,拉長產業鏈條,有效的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增加了群眾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形成多業態打造、多主體培育、多利益聯結機制,激活產業發展動力活力。

(汪川鎮關峽竹編)
在此過程中,各鎮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立足鎮情實際,選準本地“獨一份”“特中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特色產業,在“特”字上下功夫,在“農”字上做文章,在“樂”字上求突破。積極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和“五小”產業,扶持壯大五大特色優勢產業,今年完成春季果樹建園5.1萬畝,種植蔬菜16.6萬畝、中藥材9.1萬畝,建成規模養殖場191個,勞務創收15.28億元,建設扶貧車間16個。君高復本、豐源蛋雞等項目相繼建成,唐人神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秦州。

(唐人神3600頭原種豬場建設項目開工)
特別是在自然條件差的貧困山區,發揮設施農業優勢,堅持片帶式開發,整流域推進,持續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培育出了以楊家寺鎮為核心區,秦嶺鎮、牡丹鎮為次核心區的秦州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入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127家,建成鋼架大棚3600座,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戶2271戶,戶均年收益9000元以上,實現了貧困山區貧困戶短平快、高質量、可持續穩定脫貧。形成了一整套“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信息化、生態化、品牌化”的廣高寒冷涼山區蔬菜產業脫貧的成功模式。

(平南鎮孫集特色小鎮)
在立地條件好的地區,深入挖掘古村古鎮、山水生態、民俗文化等要素,立足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醫療康養、農家樂升級,統籌運用好異地搬遷、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成果,結合各自資源條件,積極構建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互促互融、鏈條發展,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鎮,以李官灣美麗鄉村、孫集特色小鎮、南山云端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全區又一新興優勢產業,為持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秦州區將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落實“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重視“五小”產業發展,持續壯大林果、蔬菜、畜牧、勞務四大傳統主導產業和中藥材、鄉村旅游兩個新興優勢產業,進一步培育壯大、規范提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真正發揮致富帶富、促農增收作用。同時,大力發展加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文/劉可)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