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1月14日訊 (記者 李欣 劉武峰)秉承著“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根本理念,近年來,天水田家炳中學借助天水市博物館、秦州區文化館等優勢資源,打造“非遺”文化進課堂品牌,以重大節慶、社團活動、“非遺”展廳等為載體開展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非遺”傳播工作。


天水田家炳中學前身為天水四中,該校在“非遺”文化傳播中,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專門組織編寫了伏羲文化特色校本教材《羲皇故里》,在教材和課堂內容有保證的基礎上,在高一、高二年級的課表中專門安排了每周一節的“非遺”課程,并安排學校教師赴外專門培訓學習“非遺”課堂的教學經驗。要求“非遺”課堂教師在教學中的重心要從最初的普及、傳播,趨向包括技能、技藝傳承在內的實踐層面,讓課程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天水市田家炳中學教師王亮說,“這樣做讓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強了同學們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天水市是伏羲文化發源地,我們更有責任去傳承這份文化。”

堅持動靜結合,通過課程滲透伏羲文化,田家炳中學在“非遺”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通過語文、歷史、英語、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各科課程進行滲透文化知識。同時,圍繞“伏羲文化”主題,通過電子板報的制作等實踐活動,進行知行教育。以外,在體育課程中,重點融入地方文化,做到“非遺”文化和動態展示的相融互補。其中以“秦州夾板舞”“秦州鞭桿舞”“羊皮旋鼓舞”“太極道八卦掌”“大連枷棍”等為代表的天水地方民俗文化武術、舞蹈項目都蘊含了我國先民的智慧。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良好的社會資源,真正走進校園,鮮活地存在于青少年一代的學習與體驗中,使其能夠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化精神底座的豐厚土壤。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