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月8日訊(綜合報道)秦州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任務,加快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異地扶貧搬遷項目,著力補齊脫貧短板,形成全區脫貧摘帽“項項落實、村村達標、戶戶過關”的良好態勢。

對于牡丹鎮辛家山村的村民來說,2019年生活有了大變樣。以前村民長期使用水窖水,取水存水不僅費時費力,一到冬天,大伙兒就為吃水犯難。自從 2019年3月我區實施了農村飲水清零行動,村里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吃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方便多了,以前打的水窖沒水,停水著呢,一晚上不能睡覺,現在有了水真的方便得很,變化大的很,猛一下人都松活了,以前洗個衣服困難的很,現在洗多少就用多少。”牡丹鎮辛家山村村民 趙棗兒說。

同時,為了更好滿足群眾用水需求,秦州區成立10個基層水務站,實施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西川水務站就新增凈水車間、水處理設備、500立方米高位水池等,徹底解決了秦州區藉口鎮、太京鎮2鎮8村2073戶人的飲水不穩定問題。
“從咱們這個片區來說,自來水的入戶率已經達到了100%,咱們站上專門設立了一個維修工程隊,有六個人,能夠最大力度的保障有漏水就及時能上人修,哪里停水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能發現問題,最大限度的確保老百姓的吃水穩定。”西川水務站站長劉朝光說。

得益于西川水務站的鞏固提升工程,水源穩定了,秦州區藉口鎮杜家山村的養殖產業也搞起來了,在杜家山村的種養殖農民合作社內,200頭育肥豬長勢良好,其中一部分即將出欄,負責人杜柏海告訴記者,按今年的市場價格,合作社可以掙30~40萬元,大伙兒都能過一個好年。
農伯源種養殖農民合作社負責人 杜柏海告訴記者:“我們這山上如果沒有自來水的話,這山上就不能考慮搞養殖,因為你沒水的話,豬的用水量一天相當大的。自來水有了以后,養殖業發展起來以后,已經有四五戶貧困戶現在靠養豬已經脫貧了,有兩三個都已經開上小車了。”

本著“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的原則,2016年秦州區啟動了楊家寺鎮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對蘆子灘村、水灘坪村、土盆村、煤灣村365戶村民進行了集中的搬遷安置。走進楊家寺鎮蘆水新村,整齊的房屋、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寬闊平坦的道路,處處都彰顯著新農村的嶄新氣象。在蘆水新村的安置房里,村民陳小玲正忙著收拾屋子。寬敞的客廳,明亮的臥室,搬進新村半年多,提起住進新居后的生活,她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以前住的是山里,條件差的很,院是土院,房都是土房,門口出來都是石頭,路爛得很,難走得很,來回不方便。這面好得多,走路平平的,路都打了,不蹺泥了,新房住上了好,再一個大人下來方便,環境好,后人給我裝修了,現在孩子回來看我,孫子都看著覺得好。”楊家寺鎮蘆子灘村村民 陳小玲說。
“安置點現在全面入住,室內室外通水通電,路面全部進行了硬化,下一步我鎮打算從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養殖、勞務輸出,引導群眾發展運輸產業等,讓群眾能搬得出,住得住,能致富。”楊家寺鎮人大主席劉亞斌說。

截至目前,秦州區完成農村飲水入戶任務20990戶,農村自來水覆蓋率從2018年年底的74.46%提高到96.2%。建設完成安置點60個,實現29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入住,入住率100%,形成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產生活大幅改善、貧困群眾安居樂業的喜人局面。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