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20日訊 (記者 李欣 高世飛)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秦州區立足區域實際,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資源配置作用,搭建勞務輸出橋梁,打造勞務品牌,把就業與扶貧、就業與增收致富、就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不斷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讓更多群眾在穩崗就業和勞務經濟中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我們這十年》系列報道今天關注:《多措并舉拓寬穩崗就業渠道 勞務經濟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在娘娘壩鎮,天水耀鑫工貿有限公司把幫扶車間建在鎮上的易地搬遷點。這讓很多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孩子也小,出去打工也不方便,在這上班,孩子也照顧了,錢也掙了,工資也可以。”娘娘壩鎮廟川村脫貧戶陳寶紅說。
“車間是2019年開始生產的,我們的職工都是當地各村過來的,我們公司一共23名員工。”天水耀鑫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唐耀琳說。
把工廠建到群眾家門口,讓貧困群眾既能掙錢,又能顧家。 近年來,秦州區大力推進鄉村就業工廠、就業扶貧車間建設,讓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靈活就業。目前,全區共有13家鄉村就業工廠和42家鄉村就業幫扶車間,可吸納帶動1842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就業807人,人均年增收達2萬元以上。

同樣,為促進困難人員穩定就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秦州區為困難居民積極拓展公益性靈活就業崗位,這一舉措不僅讓讓困難居民實現就業,也可以讓他們在疫情防控、安全生產、文明城市創建、政策宣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做到了“小崗位”守護“大民生”。
“干了半年了,靈活就業解決了我的就業問題,對我個人能力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和幫助,學習到了更多的東西。”西關街道環西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胡蘭蘭說。

如今,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成為助力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加強社區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近兩年,區委區政府也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給我們每個社區招聘了七八個公益性崗位,同時也給困難群體的就業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西關街道環西社區黨委書記顏旦說。
高勝婷2020年畢業于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9月她參加了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進基層項目,進入天水盈麥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為讓像高勝婷這樣的高校畢業生能盡快實現就業,區人社局積極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渠道,引導高校畢業生留秦就業創業。

“我的能力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還有社保這塊也都在繳,公司的工資也發得非常及時。”天水盈麥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人事專員高勝婷說。
“我們常年不間斷地舉行招聘會,對企業和大學生、未就業大學生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提供一個雙向選擇的平臺。”秦州區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葉添彬說。
在今年年初新成立的秦州勞務產業協會,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利用直播的方式,對有外出務工意愿的勞動力及時推送務工信息,為廣大務工人員搭建“就業橋”。

“我們直播主要是展示工廠企業里面吃住情況,讓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了解到廠區的真實情況和真實信息,給大家在線一一解答想出去務工人員給我們提出的一些問題。”五角星人力資源公司主播王婧寧說。
“通過網絡招聘,加上網站招聘,再加上老員工的介紹,每天招聘30至50個員工。今年年后舉行了‘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的一站式就業服務,累計輸轉人數達到了7500人。”秦州區勞務產業協會會長王鎖強說。

秦州區勞動力資源豐富,為了讓更多的勞動力走出去,創造更多的價值,近年來,秦州區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扶持、市場配置資源、供需精準對接”的勞務輸轉新路子,勞務輸轉實現了由輸轉數量向輸轉質量轉變、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引導外出務工向鼓勵返鄉創業轉變等五個轉變,勞務經濟已成為秦州區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源動力。
“原來我們對接企業這一塊也是一個空白,近幾年我們在抓勞務對接方面,就是通過考察企業、依托人力資源公司,還有我們現在的勞務產業協會,跟企業進行對接,開發就業崗位,挖掘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秦州區勞務辦辦公室主任魏奇峰說。

截至目前,全區勞務輸轉 11.73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輸轉5.58萬人,創勞務收入 23.64億元;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2975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500人。全區共有3670名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鄉村公益性崗位發揮兜底線、救急難作用。同時,秦州區通過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就業幫扶車間等載體,促進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全區共有農民工返鄉創業人員 2367人,創辦經營實體2271戶,帶動就業人員11791人。
(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