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0月21日訊(記者 劉武鋒 康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今年秦州區種植的22萬畝玉米、2.3萬畝大豆喜獲豐收,預計總產量達1.34億公斤。目前,大面積秋糧收獲工作基本完成,將“豐收在望”變成“顆粒歸倉”。
金秋十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這幸福的二十大時光,秦州竹韻醇昶合作社的3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迎來了豐產豐收,十幾名村民圍在一起對玉米進行分揀、入倉,金燦燦的玉米壓滿了整個糧倉。

“全部都收來了,迎來了大豐收。產量確實也不錯,玉米能收30萬斤左右。今年我們收的玉米全是糧食,一干我們就脫粒并進入市場。”秦州區竹韻醇昶種養殖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杜鑫說。
“今年我區播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10200畝,平均畝產在1200斤左右。玉米和原來玉米產量持平,畝產大豆在80公斤左右,達到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的目的。”秦州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推廣研究員楊建太說。

同時,在位于秦州區華岐鎮梁山村的千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大豆收割已接近尾聲,目前,合作社正在進行大豆的烘干和晾曬。
“我們今年開春發展了1000余畝大豆產業,發展了280畝青貯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正在機器和人工結合收割,預計產大豆20余萬斤,預計收入60多萬元,給我們合作社的員工以及廣大的村民會帶來最大的效益。”新達種養殖合作社梁愛紅說。

據了解,到10月底,全區24.3萬畝玉米大豆將全面完成收獲入倉工作,玉米總產量達1.32億公斤,大豆產量184萬公斤。
“截至10月10日基本上大部分收割結束,只有現在部分合作社經營實體的,考慮到玉米水分問題準備遲收,遲收有利于儲藏,有利于脫粒加工。現在秋收面積達到了20萬畝左右。”秦州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推廣研究員楊建太說。

今年,秦州區在高質量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積極落實各項種糧、惠農補貼政策,通過開展多種復合種植模式,下派農技員包片蹲點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護等方式,鼓足了群眾的種糧干勁,堅決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實現了秋糧穩增產的目標,切實保障了群眾的“糧袋子”。(編輯 陳每陽)

(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