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0月5日訊(記者 李欣 高世飛)對于娘娘壩鎮因災搬遷的群眾來說,居住環境的改變只是第一步,完成易地搬遷后,娘娘壩鎮利用區位優勢,帶動種植養殖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根據傳統產業的需求,有計劃地對搬遷群眾進行針對性培訓,通過發展種植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切實幫助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在娘娘壩鎮柴家莊,養羊戶劉利強站在家門口,熟練地操控無人機飛向大山深處。不一會兒,在無人機的遙控顯示屏上,隱藏在山坡上、樹林間的一只只白山羊就顯現出來。
“剛開始養得少,養了七八只,后面慢慢養得多了,現在有八十幾只。剛開始從本地買了十幾只奶山羊,后面又買了些純種的波爾山羊,相互雜交,育種、育肥都有了。”娘娘壩鎮柴家莊村養殖戶劉利強說。

劉利強是土生土長的柴家莊人,2018年退伍后,在外地打工的他看到家鄉的發展不錯,便返鄉創業,利用家鄉地理環境優勢,發展山羊養殖產業。
“到年底,種羊就全部賣了種了,雜交的山羊就全部賣了肉了,一年能掙個生活費。剛創業起步階段,不掙錢很正常,再有幾年養得好,一年能掙個差不多十來萬元!蹦锬飰捂偛窦仪f村養殖戶劉利強說。

災后搬遷讓劉利強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的美好局面,村民楊繼續和劉利強一樣,依靠地理優勢發展養殖業,每年產出蜂蜜四五百斤,養殖生豬100多頭。
“我們在錢家壩新農村也有房子,現在留在老家里養豬、養蜂,為了發展企業,多掙點錢,能過上很好的生活。現在發展得很好,未來的信心也很大!蹦锬飰捂偛窦仪f村養殖戶楊繼續說。
“有些群眾養豬、養雞、種藥材,經過我們支部協調和鎮上溝通辦了一些培訓班,主要拓展了婦女的就業空間,還跟外面開挖掘機的一起培養了一些技術人才。”娘娘壩鎮錢家壩村黨總支書記李國良說。

水產養殖,是近年來娘娘壩鎮發展的特色產業。走進位于娘娘壩鎮小南峪村的秦州區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十年前的水毀河灘地,現如今放眼望去,池塘如一面偌大的明鏡整齊鋪開,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正在打撈螃蟹。隨著蟹網的徐徐拉起,一只只螃蟹被撈出了水面。
“我們的苗子是3月份投放的,已經脫殼十多次了。我們投得遲,相對而言螃蟹苗大一些,成活率相對高一點。根據我們前一段時間撈出來的初步情況看,今年的生長情況還可以!鼻刂輩^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永昌說。

據了解,秦州區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自2017年成立以來,到目前已建成養殖池5個,養殖水面50多畝。2022年,合作社共打撈上來4萬多只大閘蟹,收益近100萬元。
“我們主要從養殖的技術方面提升了一下,包括從飼養周期、飼料這幾方面提升了一下。”秦州區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永昌說。

今年,秦州區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前往江蘇學習大閘蟹養殖管理技術,在大閘蟹投放前,將池塘改造成環形結構,并從江蘇連云港引進了14萬只大閘蟹苗,通過科學化、精細化管護,大閘蟹長勢良好。下一步合作社將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結合水產養殖,發展旅游、美食、民俗等為一體的第三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基本上成活率和個頭都大一點了,成活率一年比一年高一點。很科學地根據水面面積進行投放,因為它也有個投放密度,根據水面面積投放14萬只。”秦州區炬晟蟹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永昌說。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十年來,娘娘壩鎮堅持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讓群眾既“上樓”又“上崗”,娘娘壩鎮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引進多家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田園綜合體,由原來的單一種養殖業,全鎮逐步形成了羊肚菌設施大棚、大閘蟹養殖基地、農家土蜂蜜等特色種養殖產業,群眾的收入逐步增加,鄉村振興的目標一步步在實現。”娘娘壩鎮黨建辦主任緱振興說。(編輯 羅祺揚 陳每陽)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