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2月5日訊 (記者 劉武鋒)“把荒地開墾了,種上莊稼,是我的夢想。”這是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費保生發自肺腑的話。從2017年開始,她默默耕耘,將無人問津的500荒地“復活”,變成金燦燦的“豐收田”。
今年62歲的費保生,個頭不高,皮膚黝黑,做事有一股子狠勁,被鄉親們稱為“黑牡丹”。早年間,她從事過客車運營。在往返城鄉的路上,她看到很多土地長滿一人多高的雜樹雜草,內心無比痛惜。對土地有著深厚情感的她,便產生了開荒種地的念頭。2017年8月份,費保生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用4萬多元積蓄購買了拖拉機,和村上的另一位村民一起,開始了撂荒地的復墾復種。
“我用鋤頭挖,另一個人耕地,挖不動了,他就幫我再挖,挖一會我們兩個人又耕,當時特別累,手也扎破了,就這樣我們兩個人一起開荒。”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費保生說。

干不動了歇會兒,渴了餓了就喝幾口水,吃幾口饅頭。經過一個月的日夜勞動,花費9萬元,復墾了200多畝荒地。當年九月中旬,她將開墾出的荒地全都種上了小麥。次年小麥收獲,費保生復墾的土地上產出了10萬斤糧食。
“第一年,我的地產出了10萬斤糧食,感覺到很值得,看到收獲了糧食特別開心。”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費保生說。

年年開,年年種。截至目前,費保生復墾撂荒地500余畝。早期復墾的撂荒地由于持續的投入和細心的管理,現在一畝地可產700斤小麥和1000多斤玉米。
“其他人嫌太遠不想種,‘黑牡丹’把這些地開墾了,今年種成玉米,玉米長得好,一畝地收獲一千多斤,按我們這里的氣候來說是長得好的。”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趙志毅說。
“今年要開荒地100畝,前年、去年加起來要300畝地。以前沒開的時候全是雜樹雜草,看見很可惜就開了。人們要吃糧,國家要用糧,產糧食多好,是好事情。”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趙西禮說。

近年來,通過撂荒地整治,一些較為平坦的地塊已經被整治耕種。2022年秋季,費保生又將資金和力量花費在難度較大的陡坡地,準備“啃下”荊棘叢生的撂荒地塊。寒冬季節,費保生剛收完今年種的120畝玉米后,已經開始了100畝開荒種糧計劃。
“都是荒了二三十年的地,我感覺到可惜,想著開墾出來種些玉米。另一面的陡地還要整修,開這樣的一畝荒地花下來最少要500多元。”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費保生說。

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把撂荒地變成碩果累累的“金土地”是費保生的目標和追求。經歷了種種困難,如今,費保生種糧的信心更足了,在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她繼續書寫著“開荒種糧夢”。
“我想把我的這些地,務出更多的糧食,比現在務得更好一點。我再開100畝,加起來就有600多畝地,我要把這600畝土地務好。”楊家寺鎮士子村村民費保生說。 (編輯:陳每陽 編審:李 鑫 審核:莫曉燕)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