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2月2日訊(記者 劉武鋒)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木匠的工作逐漸被冰冷的流水線所替代,木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秦州區玉泉鎮暖和灣村有一位老木匠,他在傳統木制工藝中默默耕耘,一榫一卯相扣間演繹傳統匠心。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醉心于木雕技藝的時光印記。
花甲之年的董玉和,從事木雕行業已有40余年,憑借著精湛的木雕技藝和苦心鉆研,一件件精美的木雕文創作品從他手中誕生。走進天水木雕藝術傳習董玉和工作室,團龍團鳳屏風、臥榻、官帽椅、香幾、博古架等造型各異的木雕工藝品映入眼簾,雕刻的各種圖案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
“這個作品根據天水伏羲廟太極殿明代建筑的窗戶團龍團鳳制作而成,上部分是團龍團鳳、龍鳳呈祥,這部分是鯉魚躍龍門,龍是用黃楊木鑲嵌完成的,鯉魚是用紅棗木鑲嵌,底座為了體現作品整體效果鑲嵌的黃楊木,這是螭虎抱壽。”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說。

明代風格的木雕花板線條簡潔、流暢,清代風格則較為華麗繁雜。近年來,董玉和潛心研究明清時代的古建筑,尋找里面的經典圖案,用魯班尺的標準將樣式、尺寸復刻,雕琢在每一件作品上,并賦以美好的寓意。
“制作起來相當難,既有透雕又有浮雕,還有鑲嵌工藝,尺寸是根據魯班尺的尺寸,高是53厘米,寬是42厘米,整體效果和諧統一。鯉魚躍龍門、金榜題名,這個插屏是錦繡前程,代表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我們天水的伏羲文化和龍文化精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說。

榫卯萬年牢,經典隨世傳。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著流光回轉中經典家具的脈脈傳承。董玉和所制作的仿古家具嚴格遵守著古代家具中所使用的榫卯結構,整套家具不使用一個釘子,全部靠幾百個大大小小的榫卯結合到一起,根據現代人的審美,既仿古又不復古。家具基本上都是吉祥圖案,啟發人積極向上,比如錦雞戲牡丹,也叫作錦繡前程,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這是我今年創作的第二個作品,這是個臥榻,做了六個月,純手工制作而成,它寓意吉祥,有和諧美滿、錦上添花、琴棋書畫,尺寸是按照人體的結構比例,按照魯班尺的標準制作的,我今年創作了十幾件作品,有臥榻、條桌、畫案、擺件、香幾等。”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說。

一鑿一鋸藏玄機,一榫一卯凝智慧。現如今,憑借快捷簡便省力,電子雕刻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但對于董玉和來說,他依然堅持做傳統工匠,手工雕琢每一件作品。作品完成后,董玉和都會進行拋光、上油等一系列保養措施,在木雕表面形成一層光澤均勻的保護膜,除了防腐之外,還能使作品手感光滑,更加美觀。
“辣椒油擦出來的家具有清香味,防蟲防腐,保養出來的家具是越擦越好看,越擦越光亮越美觀,純天然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說。

木雕對于董玉和來說,不僅是愛好,更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多年來,董玉和在不斷追求自身進步的同時,更注重技藝的傳承,讓更多木雕愛好者感受傳統木雕文化。
“現在我帶了三個徒弟,我想把我的手藝更好地教授給徒弟,把我們木雕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我現在有個想法,就是把我們天水的文化融入我的作品當中,做出更加美好的作品。”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董玉和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