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3月12日訊(記者 高世飛)看似一種普通野胡麻,卻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一種“致富草”。娘娘壩鎮依托資源稟賦、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戶種植野胡麻,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走出了一條依托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隨著氣溫升高,地氣回暖,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 娘娘壩鎮張山村的野胡麻育苗基地大棚,苗木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務工人員正在整地、鋤草、澆水,有條不紊,棚里展現出一派春忙景象。
“在我們張山村種了些野胡麻,育了一些苗子,我每天就到大棚里來澆水、拔草,長起來后,我們就往地里移栽。”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村民劉菊珍說。
“在管護方面,平時鋤草,過一個月后,就又長上來一茬,就是一年能收割兩茬或者三茬,種一次能長6到7年。”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普紅說。

今年65歲的張繼民,看到種植野胡麻有不錯的經濟收益后,主動到育苗基地學習種植技術,經過3個月的學習,今年他早早地就種了兩畝多的野胡麻。
“把育苗的技術學好后,我自己也有幾畝地,就想好好地發展種植一部分野胡麻。”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村民張繼民說。
“去年我們村上種植了40多畝,長勢特別好,今年給老百姓全部推廣出去,今年大面積種植野胡麻。”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普紅說。

據了解,野胡麻別名對經草、元寶草、對月草,有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娘娘壩鎮張山村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野胡麻。野胡麻其獨有的經濟價值,讓娘娘壩鎮張山村看到了潛在的市場前景,于是,村兩委通過引進品種,調整種植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野胡麻產業,今年種植的50畝野胡麻已初見成效。
“我們村上去年收了8000多斤,因為去年是剛種的,今年才開始大量收獲,一畝地一茬就是收4000多斤,一年能種植兩茬,一斤就是兩元。”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普紅說。

今年以來,娘娘壩鎮依托資源稟賦、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著力打造冬花、板藍根、羊肚菌、金絲皇菊多元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思路,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同時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村民、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致富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經過這兩年的試種,村民看到了經濟效益,今年老百姓都大量推廣種植,這也是個好事,能夠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秦州區娘娘壩鎮張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普紅說。
“我鎮各村產業品種豐富,有冬花、野胡麻、連翹、板藍根等,各村現在都在積極翻地、耕種、鋤草,目前,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同時也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秦州區娘娘壩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志海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