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4月14日訊(記者 李欣 王歧)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創新構建"知識積累+理解感悟+審美鑒賞+表達應用"四維一體詩詞課程體系,通過開發《中華經典誦讀》等校本教材、開設特色課程、組建詩詞社團等舉措,將詩詞巧妙融入日常教學,成功打造出“一校一品”的特色詩教品牌,讓傳統文化根植童心,為秦州教育注入詩意活力。
每天清晨,建設路第三小學的校園廣播中經典詩詞領誦準時響起,那抑揚頓挫的吟詠之聲,如靈動的音符,彌漫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教室里,學生們整齊而洪亮的誦讀聲交織在一起,共同奏響傳承經典的樂章。
“古詩詞有很多押韻的地方,讓我感覺很神奇,我讀得朗朗上口。我們每天早上有20分鐘的朗讀,每周有一節經典誦讀課。”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學生王欣悅說。

在五年級四班的經典誦讀課堂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錢塘湖春行》詩詞課正在進行。學生們反復朗讀著這首詩,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如詩如畫的錢塘湖畔。窗外微風吹動樹枝的簌簌聲響,與課堂上的誦讀聲相互呼應,讓這跨越千年的春日對話,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抽象的詩句也化作了可觸可感的生命律動。
“中國的古詩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詩詞誦讀能凈化他們的心靈,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可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根脈根植于他們的骨子里,讓他們能夠發揚傳承。”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經典誦讀課教師郭云芳說。

在學校的詩詞社團課上,10多名社員身著傳統襦裙,以“我的家鄉”為主題,進行著聲情并茂的朗誦。他們將《隴西行》《秦州雜詩》等經典詩篇巧妙串聯,在千年文脈中穿梭。悠悠琴聲伴隨朗朗誦讀,“莽莽萬重山”的壯闊、“清渠一邑傳”的寧靜,隨著優美的音韻緩緩流淌,生動再現了詩人筆下的隴右風情。
“古詩和古琴的音樂連奏在一起也是非常讓人陶醉,對于這個詩詞社團活動,我也是非常喜歡。因為它不僅提高了我的記憶能力,對我的寫作能力也有非常大的提高。”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學生劉譯丹說。

“我非常喜歡上詩詞誦讀課,每一次在這里學習,我覺得都是一種享受,有了音樂的融入,讓詩詞讀起來更有節奏感。而這四首詩都是關于我的家鄉天水,讓我讀起來更有親切感。”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學生王梓惜說。
“我們的家鄉不僅有麻辣燙美食,還有非常豐厚、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們讀詩詞的時候,把天水的這些景點、文化傳授給大家。”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詩詞社團課教師黃麗媛說。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自2017年起,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開設了經典誦讀課,成立了經典誦讀社團,每周定時開展誦讀活動。每天早上還會通過校園廣播進行經典詩詞領誦活動,由語文老師輪流帶領全校學生誦讀古詩文。同時,針對低、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編纂了《蒙學誦讀本》《經典詩詞誦讀本》和《經典詩文誦讀本》國學誦讀教材。整套教材循序漸進、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國學經典校本教材體系。
“從一年級到現在,我能背150首古詩,有些是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背的,還有一些是我感覺這些詩好背,而且朗朗上口,我就背下來了。”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學生王欣悅說。

“從一年級到現在,一般學生可能會積攢到一二百首詩詞,這個量對他們來說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今后的這個教學當中,利用早上的20分鐘,利用經典朗讀課以及課外,去布置作業,讓他們積累更多的詩句,來美化他們的生活。”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經典誦讀課教師郭云芳說。
“我們唯愿孩子們在心性純凈時,徜徉經典,耳濡目染于先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形成謙遜和善、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氣質,養成豁達開朗、兼懷天下、誠實守信的品德,做一個大寫的人。”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教務處副主任張惠文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