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題:立秋:夏色收 秋聲動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今年8月7日為立秋,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

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事實上,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俗話說:“熱在三伏”,立秋往往還處在中伏,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氣爽,我國大多數地區要等到白露前后。“秋后一伏”,這一段時間還是比較“難熬”的,對農民和農業來說也是寶貴的。
俗話說:“晚立秋,熱死牛”。今年是晚立秋,虎年可能會遇見“秋老虎”,怕熱的人自然更喜歡“早立秋,涼颼颼”。但對農事而言,卻是“七月立秋樣樣收,六月立秋樣樣丟”。因為如果農歷七月立秋,夏收作物和秋收作物都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長勢好、產量高;如果立秋在農歷六月,就是早立秋,天氣很快要變涼,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

8月6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夢溪鎮夢溪寺社區,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獲再生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柏依樸攝)
“立”,就是開始;“秋”,就是禾熟。立秋首先意味著莊稼開始結果孕籽,從南方到北方,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迅速膨大。所以立秋之后,田間作物對水分要求迫切,農諺說“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每一句農諺背后,都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農業知識和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懊藁⒘饲,高矮一齊揪”,就是說立秋時節,棉花及時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可以減少爛鈴落鈴,促豐收;“七挖金,八挖銀”,說的是立秋前要趕緊鋤草、翻土,這樣立秋以后雜草就不能生根了,秋挖可以“斬草除根”,疏松土壤,蓄水保墑。

8月6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張家洼村的農民在種植中藥材的田里鋤草。新華社發(張曉峰攝)
說起立秋養生,民間有“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秋季適宜人體進補,立秋后一段時間內暑氣仍盛,濕度也很大,人們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夏季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油膩,宜食清熱健脾、利濕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如銀耳、百合、香蕉、梨等。(海報制作:欒若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