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此次新華社攝影記者們拍攝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圖片引起網友們熱烈反響。在新華社播發的這些“神圖”“出圈”的同時,我們記者的一張工作照也一樣火出了圈。我們請來了照片中的兩位記者,請他們分享在高空中拍攝閱兵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鋮(左)、劉續在消防云梯車上拍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9月3日凌晨5時40分,我們第四次登上消防云梯車的工作斗。相機架穩,安全繩綁牢,安全帶系緊。隨著云梯緩緩升高,我們迎向了勝利日的第一縷曙光。

9月3日清晨拍攝的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清風輕撫臉頰。腳下的長安街肅穆寧靜,空氣中已經彌漫著莊嚴的氣息。為了這一刻,我們已演練三次:不斷調整云梯的伸展角度,只為盡可能靠近長安街中線,確保拍攝效果完美。
云梯升至極限時的晃動、高空風力的影響、如何快速切換相機……每次演練都讓我們更加熟悉高空作業面臨的挑戰。
這臺最高可攀升至55米的消防云梯車的工作斗,就是我們的拍攝點位。在這不足兩平米的空間里,我們擁有著閱兵場上最珍貴的視角之一。這是新華社歷次閱兵的獨家點位,也是俯瞰現場、記錄歷史的最佳看臺。

9月3日,核導彈第二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劉續攝
分列式開始后,高點視角的優勢顯露無遺,我們能夠捕捉到地面攝影師無法拍到的宏大全景。戰士昂首闊步,戰旗迎風招展,戰車浩蕩前行,戰機碧空翱翔,在鏡頭里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9月3日,戰旗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9月3日,空中無人作戰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9月3日,海軍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劉續攝
這個點位承擔著地面方隊高角度全流程拍攝任務,需要記者拍攝下每一個方隊,并把照片實時傳回編輯部。
雖然工作斗中只站了我們二人,但我們的背后是一個團隊——1名技術人員、3名消防員還有編輯部的多名編輯,他們是我們最堅實的后盾。每一張精彩瞬間的背后,都是無數默默付出的身影。

9月3日,記者和工作人員在紀念大會結束后合影。
當受閱部隊從腳下經過,地面的震動順著云梯傳至心間。這一刻,我們與歷史同頻共振——徒步方隊的鏗鏘步伐、戰旗方隊的血色傳奇、裝備方隊的“國之重器”,都在訴說著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定步伐。
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方不負這每一幀畫面,不負這壯闊景象。當我們將相機對準現場,與新華社大廈恰好同框。腳下壯闊雄偉的閱兵現場與肩上記錄歷史的神圣使命,在勝利日當天交匯。我們與所有點位的同事一樣,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自豪。
因為我們是新華社攝影記者,永遠站在歷史發生的第一現場!

新華社記者張鋮(左)、劉續在消防云梯車上拍攝。新華社記者賴向東攝
記者:張鋮、劉續
編輯:程婷婷、胡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