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兩項目搭上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末班車
蘭州日報訊 25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已批準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1處和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據甘肅省文化廳社會文化處處長梁世俊介紹,甘肅省在此前首批申報的5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除入選的16項以外,甘肅省組織專家論證后確定的再次參加申報第一批國家級代表作的9個項目中,隴劇(隴東道情)和甘肅天水伏羲廟祭祀禮儀最終通過評審,至此,甘肅省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達到18個。
甘肅省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民間文學類:武威、酒泉河西寶卷 我省格薩爾史詩
音樂類:肅南裕固族民歌 康樂、岷縣、和政花兒(蓮花山花兒、二郎山花兒、河湟花兒) 慶陽嗩吶
藝術舞蹈類:永登高蹺 蘭州太平鼓
戲劇類:敦煌、華亭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曲藝類:武威、臨夏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蘭州鼓子隴劇(隴東道情)
美術:慶陽香包 酒泉夜光杯雕 臨夏磚雕
手工技藝類: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
民俗禮儀:甘肅天水伏羲廟祭祀禮儀
相關閱讀:
祭祀程序

據張鵬《太昊廟樂曲》、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明嘉靖時秦州伏羲廟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望七部分。儀式大致為:祭日清晨,知州著朝服率僚屬士紳等在鼓樂中出榜迎神,而后由專職祭祀人員陳獻各種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太昊廟樂章》第二章《亞獻》說:“犧牲即浩,俎豆載磬。”第三章《終獻》說:“潔帛既陳,清酤復獻。”指的就是陳獻祭品的情況。接著在音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供獻。祭典正式開始,知州宣讀禮部侍郎特頒的祭文,而后主、陪祭人員行拜禮;而后城鄉民眾敬香火。當暮靄降臨,“日欲暝兮月將暉,霧藹藹兮煙霏霏”,則撤去祭品,畢恭畢敬地送神靈升天。清代祭祀程序、禮儀仍就是神圣嚴肅的。正月十六日零點,禮炮九響,正祭開始,屠宰烏牛、白馬、豬三牲獻血,清洗后將頭架于供桌;雜陳果品、糕點、茶酒等物,而后由民眾敬香。早晨八時許,典禮開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讀祭文,行三拜九叩禮(后改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禮,將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將灰送至河中。
祭祀日期
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禮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即依據這兩個日期祭祀。明初襲元制。后將歷代帝王的祭祀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臺山伏羲廟和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日期被確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申報甘肅省布政司,請求恢復明代祭祀,未獲批準,明代確定的祭祀日期逐漸廢止。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誕辰,于是秦州伏羲廟的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臺山伏羲廟的祭祀日期則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兩度。民國沿襲。1988年,時值龍年,天水市政府主持舉辦伏羲祭典活動。由于伏羲是龍的象征,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為龍的生日,遂將1988年的公祭活動定在本日,此后正式成為天水伏羲廟的祭日。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豬兩牲。宋改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廟沿襲用太牢。據《明代.禮志》、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所記,祭祀時陳設的祭器有登、铏、籩豆、俎、簠、簋、爵、尊等,分別盛肉類、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設玉帛等物。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為烏牛、白馬、豬等三牲,陳設祭器祭品較前簡略。民國在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獻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復祭祀,主祭品用豬2頭,古代禮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盤碗陳設。
樂舞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陜西監察御史張鵬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情形,見伏羲廟祭禮簡陋,沒有健全的樂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黃仕隆制禮作樂。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記》說:“(張鵬)乃邀仕隆召工制器, 、翟、冠、袍之屬必 ;制罔不合,而敬可持矣。”樂舞大抵當時文廟使用的禮樂制作。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廟條,可知明代樂舞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可見場面十分壯觀。清以來樂舞失傳,晚請時祭祀已無樂之舞,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面和合的音樂代樂,或以夾板舞之類的舞代舞。
祭祀樂章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陜西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禮作樂,完善伏羲廟祭祀規程。張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作樂。樂章哀婉華麗,文采飛揚,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祭祀的盛大場面。同時,胡纘宗依據明代通行的文廟祭祀樂章撰《太昊廟樂章》七章。樂章規范典雅,展示了伏羲廟祭祀的所有程序。當時張的樂章由黃仕隆負責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秦州知州李宏支持重刊(碑現存天水伏羲廟西碑廊),可證明清兩代祭祀用的此樂章,而胡的樂章只是參考使用。
迎神
山矗兮水悠悠,風瑟瑟兮云攸攸。殿闃曠兮鳥柔,聲天元冥兮樹色。幽諧鼓吹兮肴饈,紛拜兮恭獻酬。神之來兮靈色周,駕玉龍兮乘蒼虬,鑾鏘兮旆皓皓,宛在清虛煙上頭。
送神
日欲螟兮月將暉,霧霧靄靄煙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陳瓊筵兮神依稀,鐘鼓間兮琴瑟希,鳳吹兮鸞歸。神猶眷兮欲揮鳴蒼佩兮垂丹。來何從兮去何從兮何適,松柏穆穆兮鳥雀飛。
迎神
天生羲圣,廣大變通。立極垂易,列圣攸宗。天子致祀,儀文式崇。神之鑒之,昭格雍雍。
初獻
犧牲既潔,俎豆載馨。鼓琴鼓瑟,惟圣惟靈。文敷八卦,道衍六經。報功報德,惟格惟歆。
亞獻
潔帛既陳,儀度酤復獻。惟祀雍容,維靈繾綣。八卦初傳,斯文式憲。神其來昭臨,歆此亞飯。
終獻
律呂既翕,儀度復詳。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圖垂憲,龍馬回翔。惟神昭格,眷此帝鄉。
徹饌
神之來兮,見龍在田。神之去兮,飛龍在天。犧牲斯報,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鑒此衷虔。
送神
龍乘秘殿,云復行宮。卦臺斯格,紀邑攸同。太羹金注,元灑玉溶。瞻依猶切,陟降曷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