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漆艷) 6月17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文卿主持召開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務會議,研究災后重建事項,部署下階段工作。會議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中央、省上的要求,堅持一手抓恢復重建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在突出抓好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和維護穩定的同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各項工作,保持今年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副市長張國華、柴金祥、楊維俊、蕭菡、趙衛東,市長助理彭鴻嘉,秘書長安永出席了會議。
會議研究審議了關于全市抗震救災工作情況的報告、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空法》情況的報告、2007年市級財政決算及同級財政審計、2008年1至5月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和2008年市級財政支出預算項目調整方案的報告,審議了《天水市河道采砂管理辦法》、《天水麥積山石窟保護管理辦法(草案)》、《天水水簾洞石窟拉梢寺保護管理辦法(草案)》,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會議指出,目前我市抗震救災工作已由搶險應急轉入到恢復重建階段。全市上下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原則,夯實責任,認真細致地復查核實災情,因地制宜,做好群眾過渡性安置工作,盡快解決31個搬遷村受災群眾的臨時安置問題。一是堅持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確保重點任務落實。要進一步做好災情的核實和上報,抓好五個環節:農戶如實自報,黨員、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組成評議小組逐戶評議,張榜公布,村鄉縣各級主要負責人簽字后逐級上報,加強監督檢查。要堅持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全力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災后重建規劃的編制要充分論證、科學合理,要和地質災害、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資金,優先恢復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要優先抓好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恢復重建,對已經倒塌或已經無法修復計劃拆除的教學樓,要盡快拆除重建,不要給正常教學造成影響。要堅持全民創業,擴大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實際條件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投親靠友、自行安置相結合,靈活多樣的過渡性安置方式,切實做好群眾過渡性安置工作。
會議指出,眼下正值“三夏”生產的關鍵時期,各級組織要把災后重建和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抓好搶收搶種,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和農用物資的調撥,推廣增產增效實用技術,搞好田間管理、病蟲害、天氣的監測預報和農資市場的監管,加快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撥付進度,認真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確保全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河道采砂整治力度,盡快成立治理整頓河道采砂工作領導小組,集中對河道采砂進行專項整治,特別要把城區渭河、藉河河道采砂管理作為當前治理的重點。水利部門要盡快制定出河道采砂管理規劃和實施細則,確保河道采砂合理有效開發。
會議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的監測,加強隱患排查治理,靠實安全生產責任,嚴格安全審查驗收,確保在安全條件下恢復生產。要在災后重建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抓好農業生產恢復建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抓好企業技術創新,提升裝備制造能力,逐步形成產業優勢明顯、產業集聚度高、規模效益好的工業集群,確保工業增加值穩定增長。
會議強調,項目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在災后重建過程中,項目的拉動作用尤為突出,各縣區、各部門要切實增強抓項目、跑項目、爭項目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始終不渝地抓好項目工作。要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優化投資環境,緊抓“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編制機遇,做好項目的論證、儲備、申報和銜接等工作,爭取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增強全市經濟發展后勁。特別是對今年全市確定的107個重點建設項目和災后重建項目,要牢牢抓在手上,確保全市的固定資產平穩增長,實現固定資產投資時間任務雙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