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天水在線走訪紅軍長征天水路線活動正式啟動(組圖)
(2011-3-28 7:27:28)  來源:天水在線  打印本頁

天水在線走訪紅軍長征天水路線活動正式啟動

(采訪團成員在紅軍戰斗過的地方——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重走長征路)

  為迎接建黨九十周年,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挖掘、推介天水紅色旅游路線,3月27日(周日),天水在線走訪紅軍長征途徑天水路線活動正式啟動。

  天水在線走訪紅軍長征天水路線活動第一站

——走訪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壩鎮

(采訪團成員在紅軍戰斗過的地方——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重走長征路)

  當日,來自天水軍分區、天水市委黨史研究室、天水市旅游局、天水市雙擁辦、天水交警支隊、中辦天水掛職干部、省建八公司、天水市歌舞團、甘肅藝術學校天水分校,天水市攝影家協會、天水在線博主等組成的將近100人的隊伍走訪了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壩鎮。

  上午8:30分,采訪團成員在市中心廣場集合,部分人員穿上了紅軍服,車輛張貼了印有“天水在線走訪紅軍長征天水路線”的車帖,大家首先合影后乘坐車輛出發,車隊抵達娘娘壩鎮后,步行穿越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壩鎮街道,登上紅軍戰斗過的牡丹山,在牡丹山張輝烈士墓地向英烈敬獻了花圈,聽取了講解員關于張輝烈士的英雄事跡的講解。中午,大家分散在娘娘壩鎮街道小餐館吃了一碗面食后,繼續乘坐車輛向紅軍戰斗過的地方——李子園前進,車輛抵達李子園交界后,步行穿越李子園街道,抵達普華寺后山坡,聽取了李子園老人關于紅軍在李子園戰斗的故事,采訪了部分老百姓,并進行了攝影創作活動。下午15時,采訪團成員圓滿完成了采訪任務順利返回。

(采訪團成員徒步穿越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壩鎮主街道

  娘娘壩鎮概況

  娘娘壩鎮地處秦州區南部林緣山區,距天水市37公里,鎮域面積513平方公里,地域遼闊,群眾居住分散,316國道和甘什戰備路橫貫全境,交通較為便利,是天水市的“南大門”。娘娘壩鎮東接麥積區麥積鄉,南鄰徽縣麻沿鄉,西與本區平南鎮、大門鄉接壤,北與本區齊壽鄉、麥積區甘泉鎮毗鄰。境內地勢起伏較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245米,最低海拔1461米。該鎮地處西秦嶺南麓,小隴山李子林場境內,森林茂密。屬長江流域,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年最高氣溫34.4℃,最低氣溫-21.4℃,年無霜期154天,年降雨量731毫米。

  娘娘壩鎮歷史沿革

  娘娘壩,傳說明朝時曾因金花圣母娘娘鎮守牡丹山而得名。民國時期為興隆鎮所轄。1949年設立天水縣第十四區,下轄金池、沿川、白草三個鄉。1956年三鄉合并成立娘娘壩鄉,1958年與齊壽、李子、錢家壩合并成立娘娘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齊壽、李子、錢家壩公社,1968年又并入錢家壩和孫集公社部分大隊,1967年改為紅陽公社,1981年恢復原稱,1983年改為鄉,1985年劃歸秦城區,2001年撤鄉改為鎮,2004年3月撤鄉并鎮后將原李子鄉并入娘娘壩鎮,行政區域變更和撤出并組后,現轄28個行政村。

(采訪團成員登上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壩鎮牡丹山)

  紅軍二方面軍夜襲娘娘壩

  1936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遵照中央部署,兵分左、中、右三路,開展了甘南戰役,決定奪取徽縣、成縣、兩當、康縣等縣城,建立臨時根據地。紅二方面軍第六軍為左路軍,9月中旬從禮縣向南推進,攻取兩當。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率領第六軍部隊,于9月15日在羅家堡殲滅國民黨部隊一個連。次日進入秦州平南、齊壽到達娘娘壩鎮。不久,紅軍通過娘娘壩經過李子園去了徽縣。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奉命北上。10月5日,十六師作為先頭部隊到達李子園,師長張輝率領一個連,決定夜襲娘娘壩,打通娘娘壩這個通道,為大部隊掃清道路。此時,娘娘壩駐一個連的敵軍。張輝率領部隊到娘娘壩街后,殲滅了駐扎在街上的敵兵,并向牡丹山進攻。正在此時,國民黨一個營的援軍到達,為避免部隊有大的傷亡,張輝決定撤退,戰斗中先后有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傷,在李子園光榮犧牲,時年25歲,是紅軍長征在天水犧牲的級別最高的紅軍將領,葬于普華寺后山坡。1986年7月,在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的時候,黨組織和張輝的戰友通過當年參與安葬的當地老人李逢春找到了張輝的墓地。1986年9月15日,秦城區人民政府將張輝遺骨火化后安葬于張輝戰斗過的牡丹山,1987年4月5日,秦城區人民政府修建了張輝烈士紀念碑。 

(采訪團成員單位向張輝烈士陵園敬獻花圈)

  張輝烈士陵園  

  張輝烈士墓在秦州區娘娘壩鎮牡丹山上。張輝,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1926年即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隨軍西征。歷任湘鄂獨立團一營營長、副團長、十八師第54團團長等職。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率領全師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8月參加攻占臘子口戰斗和隴南戰役。9月在禮縣馬塢里鎮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敵保安團,繳獲軍衣300套,長短槍60余支。南下攻克了兩當省城,為紅二方面軍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6年10月,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根據地,揮師北上,十六師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到娘娘壩,了解到敵軍駐有一連人,部隊首先決定派一連隊伍,夜襲娘娘壩敵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10月5日,張輝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首先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然后就向牡丹山沖鋒。山上大部分敵人駐在牡丹山廟里,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再加上敵人從天水搬來一營援兵,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戰士撤出重圍。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光榮犧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普華寺后山坡上。   

  1986年9月,在紀念紅軍長征50周年之際,由天水市秦州區及天水軍分區黨、政、軍領導同志親自主持,在娘娘壩牡丹山舉行了隆重的張輝烈士骨灰安葬儀式。半年后,秦州區人民政府為烈士墓立了碑。這座高2米,寬80公分的大理石墓碑上刻著“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烈士之墓”,背面刻著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跡,供廣大群眾瞻仰紀念。秦州區政府將張輝烈士墓及牡丹山長征舊址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輝烈士生平簡介

  張輝,男,漢族,1911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三陽鄉。
  1926年,投身農民運動,擔任晉平農民協會秘書。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擔任農民自衛隊分隊長。
  1928年,任平北游擊隊短槍隊副隊長。
  1930年春,任湘鄂贛獨立師特務連連長。
  1930年8月,任湘鄂贛獨立團一營營長,同年,隨軍編入十六軍第七師一團任團長。
  1931年春,任湘鄂贛獨立第一師一團副團長,先后參加了湘鄂贛根據地的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斗爭。
  1935年春,任紅十八師第五十四團團長,參加了開辟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斗爭。同年11月,任新編的紅十六師四十六團團長,11月19日,隨紅二、六軍團參加長征。
  1936年6月30日,任紅二方面軍紅六軍十六師師長。
  1936年10月5日,紅二方面軍撤離徽、成、兩、康地區,北上會寧,張輝在娘娘壩戰斗中光榮犧牲。

攝影相關圖片
人在旅途:蘭州水車(圖) 麥積秋色惹人醉(組圖) 寶天高速公路(組圖) 煙雨麥積(圖) 白云山(圖) 龜鳳山(圖) 耤河風情(組圖) 天水阿門攝影:龍園(圖) 謝建平攝影:曲溪(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