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由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甘肅伏羲文化研究會、天水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及蘭州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2011伏羲文化蘭州—天水論壇在蘭州召開。省政協副主席、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津梁,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中華伏羲研究會顧問張景輝,中華伏羲研究會執行會長周宜興等出席。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專家學者進行了大會專題發言,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闡述了深入研究伏羲文化的作用和意義,為伏羲文化的研究、宣傳和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依據。 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程有清主持論壇開幕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光慶參加會議。當天論壇結束后,與會代表先后到蘭州市“四庫全書館、秦腔藝術館和國學館”進行參觀考察。
此次論壇是自2009年以來,先后在北京、廣州召開的專題研討會和舉辦論壇之后的又一次伏羲文化專題論壇。本次論壇圍繞“伏羲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伏羲文化的定義、伏羲文化的學科體系”等進行專題討論交流。本屆論壇上將倡導發出《天水宣言》,這對進一步明確伏羲文化研究方向,規范伏羲文化學科體系框架,提高研究理論水平,豐富研究文化內涵,促進伏羲文化在古為今用的原則下更好地發揚光大,具有積極作用。

甘肅省政協副主席、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津梁講話
張津梁講話中指出, 伏羲文化根植甘肅,甘肅應該責無旁貸的走在研究開發和弘揚光大伏羲文化事業的前沿,要認真做好伏羲文化有關資料的挖掘整理工作,對一些分散的考古發現、史料記載、民間傳說等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逐步形成具有伏羲文化特色的學科體系。伏羲文化研究團體要吸納、調動和組織各方面力量和積極因素,推動伏羲文化研究的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智力和人才優勢,以學養學,以會養會。同時,希望伏羲文化研究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博采眾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呈現在民眾面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以積極向上的作品凝聚人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不懈努力。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周宜興發言
周宜興表示,中國科學院的權威雜志《科學通報》刊發了關于大地灣遺址的最新報告。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國內的學者在大地灣挖了個深八米的探方,發現從6萬年前開始,一直到5千年前,共有6個文化期連續存在。探測的結果證明了在8000年到7000年這段時間,這個地方的人類吃的主要的東西90%左右可能是粟和黍,10%不到的是那時候人類已經飼養的動物的肉。糧食已經成了這個時期大地灣人類的主要食品。第二個結論,是大地灣旱作農業的起源,發展時間大概是13000年前到8000年前。當時的人類還完成了北方的野生粟的馴化。就是說,早在8000年前,這個地方已經出現了比較發達的農業。

(論壇現場)

(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