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匯聚四海華人同謁人文始祖
2014年甘肅省公祭伏羲大典新聞發布會在蘭舉行

天水在線蘭州訊 6月10 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天水市政府在省城蘭州舉行2014(甲午)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五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由甘肅省政府新聞辦主任梁和平主持。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彭鴻嘉,副市長張建杰出席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上,楊維俊向新聞媒體介紹了2014(甲午)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和第二十五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有關情況。他說,今年6月22日上午9時50分在天水伏羲廣場舉行2014(甲午)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將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主要議程有奏樂、擊鼓鳴鐘、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祭祀規格高。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甘肅省文化廳、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二是參祭范圍廣。屆時將邀請國家有關領導人;港澳臺政要、知名人士;國家有關部委領導;相關省、市、自治區領導;甘肅省四大組織及省軍區領導;世界著名華人社團僑領、港澳臺代表;國內文化名人及知名專家學者代表;經濟界重點客商(企業財團、商會)代表;關中—天水經濟區六市一區和陜甘川寧四省十五方代表;天水友好城市代表;省內各市州代表;全國勞模、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青年代表等參加公祭大典活動。三是首次實現“兩岸”共祭。經我市與臺灣有關方面銜接洽談確定,6月22日9時50分在臺灣嘉義市大天宮將與我市伏羲廟同時進行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屆時臺灣政要和各界代表近5000人將在臺灣大天宮與天水伏羲廟同時進行伏羲祭祀。為配合臺灣公祭,我市通過面向社會遴選參祭人的方式,將組成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期間將舉行甘肅天水伏羲廟贈送伏羲圣像啟程儀式、臺灣接駕暨安座儀式以及2014年臺灣祭祀伏羲大典活動錄像、兩岸共祭伏羲電視新聞專題制播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四是宣傳影響大。今年邀請中央、境外、省內外30多家主流媒體對公祭大典進行系列新聞宣傳和專題報道。甘肅衛視以及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中國甘肅網、甘肅人民廣播電臺等10多家中央、省、市媒體對伏羲公祭大典進行現場直播。同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將拍攝《人祖伏羲》系列專題節目。
楊維俊還說,6月21日—24日,還將同時舉辦第二十五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主要內容包括卦臺山民間祭祀太昊伏羲典禮、海峽兩岸共祭伏羲、精品旅游線路推介及簽約活動、中華始祖文化研討會、“禮敬伏羲、百家同根”——華夏子孫尋根問祖活動以及《一畫開天》大型舞劇演出、秦腔名家匯演、“伏羲杯”美術書法精品展等多項活動。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發布會上,楊維俊、彭鴻嘉、張建杰還就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海峽兩岸共祭、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主任梁和平主持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央視網、騰訊網、中國甘肅網、新浪網、香港大公報、香港商報、澳門華人報、甘肅日報、甘肅電視臺、天水日報、天水電視臺、天水在線、天水市政府網站等30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2014(甲午)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 大典新聞發布會記者問答實錄
(2014年6月10日)
(右為人民日報記者呂守奎提問)
1、人民日報記者呂守奎問:請問楊市長,為什么伏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精神紐帶?伏羲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何關系?
天水市市長楊維俊答:我先回答這位記者朋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關于為什么伏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精神紐帶。伏羲之所以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精神紐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而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炎帝等之前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具有廣泛的民族代表性和很強的民族認同感。因此,每年都有許多海內外華人不遠千里、萬里來到天水拜謁伏羲,尋根祭祖。 第二,伏羲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產物。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六千五百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從甘肅成紀(現在天水)沿渭河、黃河而東下,定居于上古時期繁華沃野“宛丘”(古稱陳州,現河南淮陽),依其圣德逐步團結統一了華夏部落,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創立了中華民族統一的“龍”圖騰。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中華,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第三,伏羲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相傳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造書契、創樂器,用文明之火引導人們走出了蒙昧混沌時代,肇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文化中的陰陽平衡、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和諧、和合共生、生生不息的價值思想,成為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 因此,我們舉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同時以“同根同源、同根同祖、兩岸共祭”等形式祭祀伏羲,就是以此為紐帶,進一步增強海內外華人對人文始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凝聚共識、增進合力。 現在我回答第二個問題,關于伏羲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本身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伏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涵蓋了伏羲文化。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對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深刻影響。追本溯源,伏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是眾經之首、大道之源。
(右為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程小旭提問)
2、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程小旭問:請問彭部長,天水民間有哪些伏羲的祭祀活動?
中共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彭鴻嘉答:天水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的習俗。據史載,早在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金代,卦臺山已有伏羲祭祀活動。元代,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黃帝。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西關伏羲廟,規模宏大,規程嚴謹。清代,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誕辰,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此制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天水百姓民間祭祀伏羲的重要內容。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是傳統的卦臺山伏羲廟會。從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算起,到農歷三月初三,都是祭祀“人祖”的日子,卦臺山祭祀“人祖”的廟會時間定于農歷二月十五,是天水較有影響的廟會之一。
(右為中國日報記者薛朝華提問)
3、中國日報記者薛朝華問:請張市長介紹一下今年海峽兩岸共祭活動中臺灣祭祀活動的有關情況?
天水市副市長張建杰答: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為擴大公祭伏羲大典及伏羲文化的影響力,經過國務院臺辦協調同意,經省臺辦和我市與臺灣方面聯系溝通,確定今年進行首次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這對于豐富伏羲形式內容,架通兩岸文化、心靈溝通橋梁,加快兩岸合作交流,實現祖國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情況是:6月22日9時50分,在臺灣嘉義市大天宮與我市伏羲廟同時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屆時臺灣政要和各界代表近5000人將在大天宮參加活動,我市也通過面向社會遴選參祭人的方式,組成天水市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臺灣祭祀活動由臺灣中華伏羲協會和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共同主辦,6月18日在我市伏羲廟舉行贈臺伏羲圣像啟程儀式,6月20日在臺灣大天宮舉行伏羲圣像接駕安座儀式。6月22日臺灣共祭活動儀式包括迎賓、迎神、恭讀祭文、祥獅獻瑞、敬獻花籃等相關流程。臺灣主辦方在活動中將邀請臺灣政要及各界貴賓出席大典活動,期間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將策劃開展一系列重大宣傳活動:中視新聞主播將前來我市參與伏羲大典的現場報道和錄制工作,臺灣中視將播出《傳承兩岸情·中華大祭祖》特別節目和專題節目,由中視新聞主播主持,邀請相關專家來賓座談,共同探討甘肅及臺灣地區祭祀伏羲活動的各項傳統習俗及典故,并穿插播出在我市舉行的2014(甲午)年公祭伏羲大典現場實況畫面;在中視新聞時段連開設“兩岸同源、公祭伏羲”等專欄,凸顯伏羲祭典活動。并通過《旺報》、《中時電子報》、《旺e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等報紙刊登專版進行宣傳報道。

(圖為香港商報記者吳娟提問)
4、香港商報記者吳娟問:請問彭部長,天水作為我省文化大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思路是什么?目前已取得哪些顯著成效?
中共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彭鴻嘉答:按照《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方案》一帶三區十三板塊的工作布局,我市立足把天水建設成為文化強市和隴東南文化歷史區的核心區域,制定了《天水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了“一長廊”引領、“三園區”支撐、“六工程”推進的總體思路。 “一長廊”:建設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天水百里石窟藝術長廊,打造華夏石窟藝術之都。 “三園區”:一是建設中華始祖文化園,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二是建設大地灣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是建設麥積山文化旅游區,打造中國西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高地。 “六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工程、文化服務基礎建設工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 目前,我市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工作正在積極全面有序順利進行,建設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地灣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中華始祖文化園及麥積山文化旅游區已開工建設,各縣區均正在實施一批重點建設項目。據統計,全市共投建文化產業項目58個,投資總額達435.3億元。同時全面開展文化產業百強企業培育工程,爭取用5—7年時間打造100家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

(右為澳門華人報記者張建新提問)
5、澳門華人報記者張建新問:請問張市長,天水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在促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天水市副市長張建杰答: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文化大市強市建設,堅持實施旅游富市戰略,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市把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六大工程之一,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重點扶持和培育。主要措施: 一是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天水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積極推進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始祖文化建設與開發,加大對以麥積山為代表的石窟維修與保護,加快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區等項目建設,培育開發尋根祭祖、自然風情、石窟藝術、康體休閑等特色旅游,做大做強重點景區,推進文化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麥積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產業融資開發平臺。 三是加強與關中地區的合作交流,聯手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線路,積極構筑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文化圈。 四是大力發展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復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和高科技型六大類型的文化旅游產業,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五是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助推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2013年,我市共招商引資文化旅游項目17個,均已全部落地開工,投資金額67.74億元。目前,正在籌劃招商引資的項目有12個,涉及金額127.25億元。 六是目前已啟動《天水市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規劃綱要》的實施,必將為天水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接受記者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