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下的綠色誓言
專家學者齊聚天水暢談綠色及可持續發展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丁曉剛

進入流火七月,全省各地的生態保衛戰進入關鍵時期,以綠色發展為內容的天水麥積山論壇再次開壇。本屆論壇由32名院士、50多位“長江學者”教授等參加,規模及人數均超去年。

何鳴元: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中科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學實驗室主任何鳴元參加了綠色催化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的開幕式,并主持了當天上午的論壇報告。
何鳴元說,目前,天水配合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在麥積山建設了永久性會址,這為全國綠色催化專家智庫開展活動提供了便利。下一步,甘肅省和天水市可以利用論壇永久性會址良好的設施和條件,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考慮,把麥積山論壇打造成國內有特色、有影響的政、產、學、研交流平臺。
何鳴元說,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在促進企業和技術開發方面進行了有效對接,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關注。當談及智庫和論壇如何與天水經濟發展對接,助推天水經濟發展時,何鳴元說,鑒于天水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現有的產業基礎,智庫從一開始就和天水市政府的意見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要大規模的化工投資,而是盡量做一些文化旅游、電子電器、半導體等產業,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天水的自然生態環境。

李小年:綠色發展意義非凡
長江學者、浙江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小年告訴記者,“正如郝遠副省長與何鳴元院士所倡導的,麥積山論壇將始終以科學為起點,助推西部產業和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將天水打造成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模板。”
李小年是浙江省工業催化學科帶頭人及首席教授,長期從事氨合成催化劑的研究開發以及教學工作。談起論壇發起的初衷,李小年說,長期以來,由于各方條件和因素的制約,西部的經濟一直處于欠發達狀態,希望通過麥積山論壇的舉辦,引起國內高端學術界對西部發展的關注,助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李小年認為,麥積山論壇的成功舉辦同天水市政府的積極籌備和努力接洽密不可分。他說,天水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資源,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又積極舉辦科技領域的高規格會議,探索新的發展方式,這對天水乃至整個西部的發展都意義非凡。作為中國綠色催化專家智庫的發起方和麥積山論壇永久舉辦地,希望天水借此機會,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擴大天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實現天水經濟社會的轉型跨越。

劉中民:天水發展大有希望
在我國能源化工科研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劉中民無疑是具有極高知名度的科學家,在本屆論壇上,他作了題為《以甲醇制烯烴為例探討基礎應用與研究的聯系》的講座。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中民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老本行。他說,我國石油資源匱乏,但煤炭儲量相對豐富,是世界上少數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用煤代油實現能源轉換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能源供應領域的一大難題,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近年來卻在煤化工領域的煤制烯烴、煤制乙醇等項目上取得成功,取得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
劉中民說,煤炭清潔的高效利用,除了要重視新技術的研發外,更需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在西北地區舉辦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平臺。而本屆論壇主題既兼顧“前沿”,同時追求綠色可持續,討論范圍之廣,已經跨越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界限,尤其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探討非常值得關注。

吳驪珠:必須讓先進技術服務發展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驪珠,是出生在天水的專家。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出生在天水,在甘肅成長起來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深深地感受到先進的技術和研究成果落地甘肅老家,對于改善民生、造福家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甘肅而言,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已不允許再有生態上的破壞,因為從國際、國內早先發展起來的化工企業,目前不得不面對如何減少、避免污染所要進行后續治理的現實。對于甘肅已有的化工企業來說,能有先進的技術和高端的人才出謀劃策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甘肅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研隊伍中,對于要落地甘肅的新建企業、新技術來說,可以從源頭上克服很多問題,讓先進的技術服務甘肅,從而促進甘肅的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