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記清水縣松樹鎮友愛村黨支部

“最近下了幾頭牛娃?”
“三頭,兩頭母的,一頭公的……”
5月初,當記者來到清水縣松樹鎮友愛村采訪時,正趕上該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強帶領村黨支部班子到村上養殖大戶張亞兵所在的牛場入戶調查。一看到村干部來了,正在牛圈勞作的張亞兵連忙放下手中的活,熱情地招呼著。

“這屆黨支部班子好得很,給我家幫了很多忙。”張亞兵說,2015年7月,他家養了22頭牛,看到養牛收益好,張亞兵想擴大養殖規模。
“擴大規模就需要錢,可是上哪去籌這些錢呢?”由于缺錢,急得張亞兵團團轉。

正好,黨支部班子來牛場入戶調查,張亞兵將自己遇到的困難說了出來。
“當時根本就沒抱多大希望,可沒想到,幾天后,劉書記把我叫到村委會,說可以給我辦互助資金貸款。”張亞兵說,隨后,村委會幫助他貸了三萬元,他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三萬元,買了8頭母牛,擴大了養殖規模。
“現在我的養牛場養了50頭牛,今年到目前,已出欄18頭牛,平均每頭牛賣8000元,現在已經賣了14萬多元。”張亞兵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村黨支部還給他補貼了一臺鍘草機,還經常請縣上或鎮上的專家來他的牛場進行技術指導……

友愛村位于松樹鎮西南部,全村共有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169戶738人,有黨員24名。
“近年來,我們村黨支部堅持黨建示范點創建模式,在實現有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有本領過硬的骨干隊伍、有功能實用的服務場所、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有群眾滿意的服務業績,‘五有’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基礎的同時,著力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產業培育上下功夫,積極創設抓黨建促扶貧攻堅有效載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劉世強介紹說。
“你看看,我們的文化廣場有多漂亮。”看到記者采訪,村民張萬良說。

記者跟隨張萬良來到村文化廣場,看到這個文化廣場上不僅有長廊,而且有鄉村大舞臺。老人們正坐在長廊上曬太陽,小孩在廣場上快樂地玩耍,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一到晚上,廣場上熱鬧得很,年輕人跳舞,我們老年人就在一邊看,多少年沒這么熱鬧過了。”村民劉滿良說。

據了解,友愛村黨支部始終堅持硬件建設與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有機結合,對照“七個一”建設標準,建成了集娛樂健身、集美化、亮化、文化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廣場1240平方米,發揮了宣傳黨的理論政策、教育黨員群眾的主陣地作用。
“我們這個文化廣場,突出對黨的政治理論的宣傳,在背景墻上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在廊架上制做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牌,在廣場入口處張貼鄉村振興戰略主題等,通過這些功能的合理布局,發揮了文化主陣地作用。”劉世強說。

近兩年來,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建成400畝核桃園,針對當前果園培育階段沒有經濟效益而導致農戶疏忽管理的問題,科學規劃了核桃園套種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戶在核桃園管理上存在的難點問題,為農戶不斷增強致富產業發展信心打了一劑強心針。
“2013年,我們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是27戶124人,2014—2017年脫貧人口為13戶70人,剩余貧困人口為14戶54人,貧困發生率為7.31%。下一步,村黨支部規劃了500畝的花椒種植產業及核桃園套種中藥材產業,我們村現在人均收入是4800元,力爭2019年達到6800元,實現全部脫貧。”采訪結束時,劉世強堅定地說。

夕陽西下,友愛村文化廣場上又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勞作了一天的農人們聚集在廣場,卸下滿身的疲憊,跳起他們的新生活。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