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尋親”闊別85載“相聚”
張輝烈士后人終圓尋親心愿

5月19日上午,秦州區烈士陵園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張輝烈士兒媳、孫子孫女經過1000多里長途奔波,從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抵達秦州區烈士陵園,捧著鮮花來到張輝烈士墓前祭奠。張輝烈士后人穆立于墓碑前,用目光深情摩挲著這個名字,風塵仆仆的臉上難掩激動之情。“爺爺,我們來看您了!”初次來到烈士墓前,親屬們撫摸著墓碑,話一出口,聲音哽咽,潸然淚下……

張輝,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1926年即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揮師北上。當年10月5日夜,張輝親率一個連到達娘娘壩,消滅外圍守軍后,指揮部隊向敵人堅守的要地牡丹山發起攻擊,戰斗正激烈時,敵人援兵趕到。為減少部隊傷亡,張輝下令部隊撤出戰斗,在撤退途中不幸中彈,到達李子園時,由于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張輝烈士孫子張要林)

“我父親在世時,經常給我講爺爺的故事,離世時也交代我們,一定要找到爺爺。”張輝烈士孫子張要林說,“80多年來,我們從未放棄尋找,由于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收集到爺爺的資料非常少。以前聽父親說過,爺爺好像葬在井岡山上。今年,正好我們單位組織重走紅軍路活動,到井岡山參加黨員培訓學習,我就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尋找爺爺的墓碑和英雄事跡,但沒有找到。之后到中華英烈網上,看到秦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布的關于張輝烈士的消息,才使得85年的尋親路迎來了曙光。最后經過兩地的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調,和家人來天水祭奠爺爺,完成我們的心愿。”

1936年張輝犧牲后,在當地農民李逢春的幫助下,遺體埋葬在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上。1986年10月,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軍分區把張輝墓遷移到娘娘壩牡丹山上。2012年5月遷葬至秦州區烈士陵園,并立碑紀念。
張輝烈士家屬奔赴天水祭掃同時,還懷揣一顆感激之心。得知自己親人最初曾埋葬于秦州區李子園50年之久,并被當地村民李逢春、李鵬父子兩代人默默守墓的消息后,烈士家屬一行,先后前往李子園和娘娘壩牡丹山,追憶戰爭年代親人留下的悲壯故事。并看望和慰問了為張輝守墓50余載的李逢春和高維漢老人的兒子,為他們送上了錦旗和感謝信。

“今天我們過來,是懷著感恩的目的,一個是感激當地的政府,對我爺爺的關懷;第二個感謝兩代守墓人為我爺爺50年的守望,我們非常感謝!”張要林告訴記者。
甘肅天水和湖南岳陽,雖然兩地相隔千山萬水,但隔不斷故鄉人對張輝烈士的思念之情。如今,85年之久的尋親夢終于實現,使得張輝烈士與家人在天水得以“相聚”,也讓英烈的故事得以世代相傳。

天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程全瑞表示,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修繕好、整理好烈士的遺跡和烈士陵園,把英烈們的事跡廣泛宣揚,讓人們永遠銘記烈士的豐功偉績。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銘記黨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讓烈士精神根植于心、代代相傳。

“身安即地是吾處,心安即處是吾鄉。爺爺張輝烈士長眠于天水寶地的亡靈得以安息,受到了你們的保護和敬仰,你們大愛無疆,我們世代難忘……”張要林代表家人說。(新天水訊【記者李旺旺】 攝影:天水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