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打造精致文明城
——2023年天水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不懈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幸福接力。
羲皇故里、龍城天水,一幀幀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詮釋著城市的文明溫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漫步藉河風情線,徜徉于綠樹碧水的美不勝收;駐足城市街頭,感受車水馬龍間的秩序井然;走進居民小區,沉浸在崇德向善的美好氛圍……文明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發展的強勁動能。
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休止符。2023年,天水市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涵養“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初心,秉持“一流定位”“精致城市”“精細管理”理念,以為民之心弘揚城市精神,以文明之力提升城市品質,舉全市之力、匯全民之智,補短板、強弱項、攻難點,著力筑牢文明風尚的“筋”與“骨”,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靈”與“魂”,實現市民幸福指數與城市文明指數雙提升。
夯實文明之力 常態高位推進
“堅定信心、主動作為、真抓實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采取過硬的措施和辦法,抓緊有限時間,想盡一切辦法,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打好創城決戰決勝‘沖刺戰’......”3月17日,在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馮文戈擲地有聲。這是我市高層推動、高位部署創城工作的一個縮影。

締文明之約,造文明之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高位謀劃、高效統籌、高頻督導、高質落實,以上率下,推動創城工作持續走深走實。
高點站位強組織。健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長的創城指揮部工作機制,下設辦公室和6個專項工作組、8個督查專責組,抽調精干力量到市創城辦集中辦公,確保創城工作領導有力、高位推進。
高標對齊抓統籌。充分發揮《測評體系》“指揮棒”作用,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目標導向,定期召開創城推進會、調度會、督查會、培訓會、約談會,充分發揮微信工作群信息化、實時化優勢,形成了發現、交辦、處理、反饋、匯總五個環節緊密銜接、完整閉環,不斷夯實創建基礎。
高效推進促落實。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印發《責任清單》,聘任創城義務監督員,開通“不文明行為隨手拍”,采取市級領導調研督導與部門聯合督查、暗訪評估與隨機抽查、模擬測評與常態檢查相結合,落實定期匯報、評比、通報制度,不定期發布 “紅黑榜”,建立問題臺賬,跟蹤督辦,掛牌銷號。
如今的天水,從機關到社區,從干部到群眾,從城市到鄉村,人人參與創城,個個奮勇爭先,全員上下齊心,文明前行的腳步充滿了磅礴力量。
涵養文明之風 著力凝心鑄魂

柔肩扛起家庭重擔,多年傾心照顧幼老的劉小菊;潛心鄉村教育,幫助困難學生的王翠斌;奮不顧身見義勇為,跳水救人的陳玉忠......一位位“平民英雄”,一件件“凡人善舉”如繁星閃耀,讓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天水接續傳遞。目前,全市打造了4個文明實踐品牌工作室,獲評市級以上文明家庭123戶、道德模范87人、身邊好人523人,新時代好少年165人。
在教育中培養,在實踐中塑造,在創建中升華。我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疑心鑄魂,以思想建設引領文明創建,廣泛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紅色文藝輕騎兵”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以“庭院課堂”“板凳課堂”“田間課堂”等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城文明風,滿目氣象新,每一張志愿者的笑臉,每一次俯首撿起垃圾,每一次斑馬線前的禮讓,都是一道道文明風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開展“包街包巷包小區”志愿服務活動,大家用實際行動為創城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目前,全市共注冊實名志愿者48.3萬人,志愿服務隊伍 6739支,發起志愿服務項目34010個,服務時長累計2686.8萬小時。

持續深化文明縣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等創建工作,以點帶面促進全域創建整體提升、遍地開花。甘谷縣、張家川縣成功創建為省級文明縣,實現了兩區五縣省級文明縣全覆蓋。
厚植文明之蘊 弘揚傳統文化
領袖領航掌舵,思想指引未來。“兩個結合”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推進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天水市伏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持續舉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和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獲評中國當代節事逾30年“中國節事卓越品牌”獎。
大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實施“兩區”“七大工程”建設,將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與文旅農康綜合試驗區納入“華創區”的“大盤子”一體推進。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精心打造“書香天水”全民閱讀品牌,全面提高全民閱讀推廣覆蓋面和適用性。現有“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4家,全國“新時代鄉村閱讀季”優秀參與單位1家,全國“最美書屋”1家、示范書屋3家。
舉辦“祭伏羲 慶盛典——天水民俗非遺精品暨文創產品展”等展覽,重點推介一批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力作,推出《伏羲創世》《翻越隴坂》《遙望西域》《官泉人家》等文藝作品,形成了以文藝凝聚力量、提振精神、傳播聲音、展示天水形象的新態勢。
打造文明之顏 補齊短板弱項
游花舞南山,賞天水古城,覽馬跑泉公園,還有次第開放的弘文園、工業博物館,“推窗可見綠、出門能觀景”已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小確幸;走進秦州區七里墩便民市場,只見整齊劃一的攤位前采購的居民精挑細選,經營店家稱重打包,整個市場寬敞、明亮、整潔。
來到和諧社區,一條文化長廊展現出社區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容,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深受居民喜愛.....一城之美,始于顏值,精于管理。近年來,我市一步一個腳印,部署開展城市建設三年目標、三大工程、十八項提升行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厚植城市文明底色。

治“臟”不手軟。持續打好人居環境整治+愛國衛生運動“組合拳”,按照“五好一高”標準,嚴格落實門店“門前四包”工作責任制,重點整治地面油污、倚門經營、亂貼亂掛,有效回應人民群眾訴求,維護城市美麗形象。
治“亂”不停歇。著眼群眾“急難愁盼”,集中開展城市“牛皮癬”“蜘蛛網”“交通亂象”“路面破損”4個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整治亂貼小廣告,空中線纜混亂,車輛亂停亂放、非機動車逆行、不戴頭盔、亂闖紅燈,道路坑洼、人行道破損,受到市民一致好評。
治“差”不留情。聚焦農貿市場、背街小巷、賓館飯店、旅游景點、出租車、高鐵站、汽車站等領域場所,對典型問題持續進行曝光,通過“媒體監督+群眾監督”形式,著力營造合力創建的濃厚氛圍。
彰顯文明之本 樹牢為民初心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軟實力,也是人民群眾最“真”的幸福感。
對于這種幸福感,生活在市安居小區的老住戶劉小強覺得自己很有發言權。“之前小區道路坑注不平,樓棟外墻臟污,管網老舊不暢。如今小區改造后,舊貌換新顏,環境不比新建小區差。”談起小區的蛻變,劉小強高興得合不攏嘴。

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一直以來,我市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形象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6351戶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有序實施,讓生活在老舊小區的居民收獲滿滿幸福感。
既筑牢民生“里子”,又撐起城市“面子”,讓群眾成為創城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我市用實際行動回答“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了誰”的問題。靜天高速莊浪至社棠段全面建成,全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目標。秦州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區截污干管建設順利完成,整治渭河流域入河排污口46個,新增公共綠地11.2萬平方米,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
新增主城區學位4785個,市實驗小學分校、市幼兒園分園、羅玉中學改擴建等項目建成投用。扎實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全面落實城鄉低保、優撫安置、養老托幼等普惠性政策,累計發放社會救助金14.05億元,在全省率先實現三級醫院醫保移動支付全覆蓋。11個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5個村級互助幸福院、80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順利完工。

天水上榜“中國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全年接待游客4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5億元,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通過一樁樁實事,我市把文明創建的“大道理”化為“實利益”,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創建帶來的實惠。
文明創建,是一場永不止步的幸福接力。天水市將堅決扛起“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使命任務,加快“五區五中心”建設,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新聞來源:天水市文明辦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