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明 玩轉蹴鞠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手工繪制蹴鞠社教活動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不僅是人們祭奠先祖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的紐帶。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傳統節日的深刻了解,3月31日,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了手工繪制蹴鞠社教活動,邀請了四十組青少年家庭共同參與。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社教專員通過課件講解為青少年講述了清明節的來歷以及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豐富有趣的傳統習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人們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其中蹴鞠就深受人們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于宋代,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蹴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通過社教專員的講解和課件圖片的清晰展示,青少年們對這種傳統節日的特殊習俗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活動中,社教專員把準備好的材料包一一分發給同學們,同學們懷揣著激動的心情,在社教專員的指導下開始彩繪自己的足球,從充氣、調色、繪制到晾曬,通過自己的雙手讓純白色的足球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每一幅圖畫,每一片色彩,都蘊含著青少年們對自己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后,社教專員邀請現場的同學們一起進行了一場簡單的蹴鞠比賽。同學們奔跑在賽場上,用美好的青春與激情傳承、揮灑著昂揚向上的拼博精神。

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培養了青少年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