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一絹一韻布里生花
——天水市博物館開展非遺傳承之扎染主題社教活動

《荀子·勸學》中寫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散落在詩詞里的植物“藍”,落在布料上變成了顏色“藍”,也誕生了中華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普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天水市博物館開展“一絹一韻布里生花”——非遺傳承之扎染主題社教活動,通過扎染知識科普和手工制作兩個環節,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內涵。

活動伊始,社教員先介紹了扎染的歷史以及扎染技法,再依次為大家展示此次扎染活動需要使用的制作材料與工具,向大家詳細講解了每種材料去染色將帶來怎樣的效果。從扎染基礎知識與技能入手,由淺入深進行講解,同學們興趣盎然,邊學邊做,在多次體驗中逐漸領悟到扎結的方法及技巧。大家從最基本的設計、捆綁到染色,再到最后的打開,一塊塊普通的布料,經過扎染之后,變得獨具特色。

扎染課堂的開展,在帶給青少年快樂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之處。同時,在欣賞和創作的基礎上,激發大家對中華傳統美學的探究。當代青少年是傳承非遺文化的未來與希望,博物館作為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努力肩負起文化傳播重任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是我們的前行目標,讓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的心之所愿。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