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李子公司組織召開新一輪戰略找礦突破行動先進勘查技術培訓會,此次培訓會依托集團公司《西秦嶺典型金礦床構造控礦規律研究》項目,特邀請中國地質科學院申玉科教授講述地質技術理論?偨Y了區域資源稟賦特點,分析了相關成礦特征,并對未來找礦潛力進行了展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馮波出席培訓會并講話。分管技術副總經理張軍、生產技術部、一分礦、二分礦負責人及地質技術人員;中金地質、貴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院所項目人員參加此次培訓。
培訓會上,申玉科教授通過近期下井觀察典型礦體的成礦特征,初步總結出了與礦體有關的四個影響因素。一是本區存在二長花崗巖、綠泥石英片巖兩類巖石建造;二是依據不同區域劃分三種礦化類型:石英脈型、密集裂隙網脈型、花崗斑巖型;三是總結出了產狀較陡、較緩兩類成礦斷裂構造;四是歸納劃分了兩類成礦后構造,其中斷裂構造主要是NE、NEE、NW向,脈巖構造主要方向同斷裂構造一致,主要有閃長巖、石英閃長斑巖、花崗巖、閃長玢巖脈等。同時對比類似國內金礦床成礦特征,啟發和引導本區地質找礦工作。最后,申玉科教授就找礦潛力提出了見解,認為從井下現場和圖件資料顯示目前的生產區域仍有很多盲礦體未找到,本區找礦潛力較大,充滿找礦信心,加強和重視地質探礦工作。
馮波指出:公司制定了三年、五年找礦規劃,利用三年時間將1000米標高以上輻射到的區域資源摸清楚,利用五年時間摸清深部資源。形成保有資源量50噸以上,選礦處理能力3000噸/日,年產金3噸的遠景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地質勘查和地質科研雙管齊下,相互交流和指導。企業的技術人員更要認識到存在基本功差距的問題,現在從“0”開始,在師傅的帶領下,將控制測量、地質編錄等工作扎實推進。向專家、教授學習,善于吃苦,能吃苦,技術員要具備立體思維,建立空間概念,才能理解和提升地質技術水平。
最后,申玉科教授與參加此次培訓會的技術人員們進行提問答疑,例舉解讀了斷層對礦體的影響特征和井下鑒別現象。(張羿生)
(來源:甘肅李子公司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