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禮器曾以莊重之姿,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精神密碼,從最初簡單的造型,發(fā)展到后來造型精美的制品,這一過程映射出古代科技與藝術的巨大飛躍。4月19日,天水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鎏金獅形銅造像”為引,組織30名中小學生開啟了青銅器“澆筑”體驗之旅。

活動開始,宣教老師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青銅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變化。同時,結合博物館館藏文物實例,細致講解了青銅器鑄造技藝的演變。隨后,同學們進入博物館“吉金華光”專題展廳,大家近距離觀察“鎏金獅形銅造像”的獨特造型,認真聆聽講解,不時拍照記錄,在領略古代青銅器藝術之美的同時,對文物背后承載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認知。

實踐環(huán)節(jié),在宣教老師的協(xié)助下,學生們使用特制材料與工具,開啟鎏金獅形銅造像模型的澆筑制作。大家小心翼翼地按照比例稱量材料,調配青銅溶液,注入模具過程中,專注觀察溶液流動,待冷卻脫模階段,現場氣氛緊張又充滿期待,當一件件造型獨特的獅形模型展露真容時,歡呼聲此起彼伏,學生們捧著自己的作品愛不釋手。

此次青銅器“澆筑”體驗社教活動,使文物從“廟堂重器”蛻變?yōu)椤笆种姓n堂”。正如學生所言:當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交織,青銅器便從靜默的展品化作會說話的歷史。這種將傳統(tǒng)文化基因注入現代教育的實踐,不僅激活了青銅技藝的當代價值,更在學生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