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水是農業的命脈、國民經濟的基礎,改善民生的支撐。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各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我縣水利工程建設不僅促進了全縣城鄉防洪安全、農業產業化發展,而且有力的促進了和諧武山、生態武山、人文武山、富裕武山的建設進程。
為了全方位展示近年來我縣水利建設的豐碩成果,近日,武山縣政府網站、天水電視臺駐武山記者站、武山縣電視臺強強聯合,深入全縣水利重點工程建設現場,多角度呈現水利建設場面。本網站將從即日起推出【興水利.促民生】系列報道。
武山:渭河堤防建設為縣城發展系上了安全帶

武山縣渭河治理堤防工程經過連續八年建設,已新修渭河堤防51公里。竣工后的堤防,不僅使城區防洪保安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命財產得到大幅度保障,而且給全縣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了“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建設最佳宜居宜業大縣城的思路,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武山縣地處渭河干流上游段,有48公里干流自西向東橫穿全境,她在養育著武山人民的同時,也屢次暴發洪水,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沿岸群眾要求徹底跟治渭河水患的愿望十分迫切。

八年前,在家坡至陳門渭河堤防開工建設儀式上,武山縣提出在渭河堤防建設中要圍繞“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的思路積極爭取項目,徹底根治渭河水患。為了達到這一奮斗目標,縣委、縣政府帶領水利等部門積極爭取渭河堤防建設項目,2007年以來,城關鎮至下游甘谷界的五處渭河治理堤防工程先后立項實施。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縣水務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縣各級領導部門對工程建設的指導,積極協調解決規劃、施工、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一是高規格規劃。在提高城區防洪能力、消除安全隱患的基礎上,圍繞渭河流域總體規劃,突出體現河道治理工程與大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相結合,使水利工程與城市建設相互配套。二是高標準施工。嚴格項目建設程序,全面落實項目建設五項制度,即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工程技術人員質量終身制,工程所用材料都由建管雙方共同檢查驗收并簽發驗收單,發現不合格的材料堅決不用,從而保證了工程質量。三是抓進度抓質量。在項目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工程建設,由縣財政預先墊付資金超過千萬元,市、縣領導、離退休老干部十分關注工程質量,多次親臨工程一線,進行督促檢查,在嚴把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了工程進度。

堤防建成后,縣委、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沿河兩岸進行美化綠化。在洛門鎮南河大橋至武山縣城寧遠生態園18公里渭河兩側,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頂路時,結合渭河流域綜合規劃和有關專業規劃,進行生態景觀建設。在堤頂路上修建護欄、涼亭,局部設置下河梯步,休閑亭閣、步道、景觀橋、加上自由浪漫的綠地、曲折流暢的園路、形成曲徑通幽、植物秀美、街景靚麗的風景線。每天清晨或者傍晚,游人如織、部分放起音樂跳起了健身舞。

渭河堤防的治理,不僅使渭河西關大橋至洛門甘谷界河道防洪能力提高,還為縣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帶動了沿河兩岸的開發。在渭河南岸河畔,從縣城通往洛門鎮的快速干道打通,總投資4.6億元的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施工建設,園區建成后可年產優質蔬菜5.6萬噸,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武山蔬菜產業發展,進一步推進武山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渭河堤防治理提升了兩岸人民的幸福指數。據介紹,渭河河道治理作為國家重點河流治理項目之一,今后還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對余下河段進行治理。

截止目前,武山現已建成渭河防洪堤防51公里,可確保城關、洛門兩鎮10余萬人口,7萬多畝川水地的安全,實現了“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建設最佳宜居宜業大縣城”的發展思路,促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建設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