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絲綢之路上,說起聞遐邇的武山水簾洞風景區似乎知名度頗高。然而,作為水簾洞石窟主體歷史文化中心的拉梢寺卻深藏閨中人未知。隨著申遺工作的穩步開展和媒體的宣傳才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經武山洛門鎮往東沿魯班峽迤邐而行,公路兩旁山勢陡峭挺拔,怪石嶙峋。驅車前去,遠遠的一面壁立千仞的翠巖迎面而來。其上色彩斑斕,一座大佛坐落正中,兩邊各一協侍菩薩清晰可見。
拉梢寺位于甘肅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榆盤鄉鐘樓灣村魯班峽的崇山竣嶺之中,與縣域境內的木梯寺石窟群和甘谷大象山石窟群、天水麥積山石窟群遙相呼應。這里奇峰突兀,疊巒蒼翠,風景迷人,是渭河流域一塊神奇靈秀的文化旅游圣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佛教石窟群中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拉梢寺始建于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后,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系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與比丘某某合建。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各時期佛教藝術作品,現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陰刻楷書題記一通為證。據《武山縣志》載,后秦僧人、譯經家鳩摩羅什從龜茲到姑臧(今武威),又途經武山縣地區,后到達長安。在水簾洞建過梵宮僧舍,使拉梢寺聲名遠揚。
北朝時期,是我過歷史上封建王朝不斷更迭的年代。在“欲登太行雪暗天,欲渡黃河冰塞川”的狀況下,有家難投,有國難奔之際,僧侶藝術家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拉梢寺大佛崖下“砍盡南山柴,修起拉梢寺”。陪同筆者探訪的武山縣志辦主任包永莊先生說:他們(修建者)把武山洛門鎮北山周圍樹木都砍下來,堆積得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樣高當作腳手架,然后他們自上而下,用鑿刀、色彩、泥巴在陡峭的懸崖絕壁上開始了這一浩大工程。其修建過程和麥積山石窟相當類似,始建時,開鑿、塑作、施工,先從地面積木至崖頂,工畢,漸次拆除而下,由此而得名:“拉梢寺”。
拉梢寺大佛崖上有摩崖造像、壁畫、浮雕。我們可以想象,西來的僧侶藝術家在穿越了蒼涼空曠的河西走廊后,一路行色匆匆,經過樹木茂密的西北高原,終于在這處神秘的峽谷地帶,看到紅色巖石裸露,山勢雄偉,加之樹木蒼翠,疊嶂蔽日,山泉涓涓涌動,鳥鳴啾啾。此時,正是一個夕陽滿天的黃昏,心靈突然被身邊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深深地震撼,于是萌發了無比創作的熱情。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雕鑿于面積3600平方米左右的天然崖面上,崖面高低起伏,鑿塑了石胎泥塑彩繪的一佛二菩薩像,兼繪有壁畫和高塑小佛像,坐西面東。大佛浮雕面積約1000平方米,佛像通高42.3米(含佛座),結跏趺坐于方形蓮花座上。雙手禪定印,掌心向上,神情含蓄自然,衣帶飄飄欲動。一足外露,足正中有一佛冠的線雕,坐勢顯得十分柔順隨意,袈裟通體施紅色,上彩繪石綠色方格紋。
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脅侍菩薩身高50余米,頭部略低于佛頭,身肢貫通于上下兩部,手持蓮花,纓絡垂珠,赤腳站立,滿面笑容,仿佛在為遠道而來的香客祈禱,祝福他們在西行的路上平安吉祥。二菩薩中,北側者保存較好。在蓮座上部的正中間,有一淺龕,內塑一立佛和二脅侍菩薩,塑像豐滿圓潤,神態安詳。造像剛健淳厚,和炳靈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風格略同,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的重要資料。
主像南側有上下兩層塑像,上層為5立佛,下層為10立佛,因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部殘破。整個崖面上除造像、小龕和佛塔外,還有大面積的壁畫填充空間。在三身大像的上方,繪有成排的坐佛、侍立的弟子、菩薩等,下方還有一些法物寶器、供養菩薩和善男信女。壁畫與浮雕完美的結合起來,表現了宏大的說法場面。崖面上部向前突出部分是大佛上面修建的長31米,寬約3米的木結構遮檐。檐下有高大斗拱,遮檐望板呈方格藻井。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鐺作響。佛坐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蓮座下的仰俯蓮座用大蓮瓣相隔,其對稱排列有獅、鹿、象三種動物,或立或臥,各排用蓮邊相隔,層次分明,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平很高,是亞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造像。仔細觀賞其神韻,形態各異,引人入勝,給人以美感。獅、鹿、象被認為是吉祥如意的化身。三排浮雕既有細節的交待,又保持了總體的統一和諧,塑造手法純熟,線條疏密,吸收了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對稱美的裝飾風格。采用了各種動物、花木圖案,用借代的手法暗示某些宗教寓意,形象的刻畫出了健陀羅藝術造型拙樸的情趣。整體浮雕、線雕等手法自由、凝練,既發揮了雕刻的藝術美,又保持了巖石的自然美。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其它石窟所罕見。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漆子揚先生說:拉梢寺保存的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宇文毓陰刻楷書題記毫無質疑的告訴世人大佛崖的創建年代,那么這三排優美的浮雕就可以證明:北周(公元557-581)這個歷史較短的王朝,開啟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藝術完美結合的先河。
在拉梢寺眾多的摩崖造像中,最具神韻的是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北宋時期的菩薩頭像。她頭飾簡樸精美的植物紋花束,緊貼額心部有一突起尖瓣,極富生機。圍繞垂肩的兩耳,幾乎分辨不出是頭發還是花束,渾然一體地把面部襯托得那樣自然、和諧。她活潑而生動,秀美而不媚俗。既有人的體征,又非具像的人。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拉梢寺 “東方維納斯” 懸塑繪色次第脫落,但面部依然給人以鮮嫩溫潤之感。清秀的臉龐上一雙動人的眼睛配以細柳式的眉型,呈現出神含于內,光不浮流,凝視遠方的神態,將給世人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東方維納斯”以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姍姍來到人間。飄逸秀美的風姿與純凈脫俗的靈魂體現出外形與內心的真和美的統一,其溫婉神秘的微笑仿佛在表達生命本身的意蘊。遺憾的是“東方維納斯”這件彌足珍貴的藝術品只剩下頭部,似乎隨時都有從摩崖脫落的危險。
拉梢寺正對面的山上有藏經洞一處,孤峰兀立。藏經洞建在山的三分之二處。后人在山下雕鑿了臺階,棧道僅僅到半山之處。水簾洞文物管理所韓姓負責人說在這么光滑突兀的石山上如何鑿洞,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倒是民間有一神奇的傳說但不足為信。話說拉梢寺建成以后一度香火鼎盛,寺里積聚的財富甚多。地處絲綢之路的腹地,也就保留了珍貴的經書、法器等物。隋唐以后,隨著政權更疊的演變,武山洛門一帶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為防戰亂,其寺中一和尚用一條巨長的繩索,挽結套在山頂垂直而下鑿洞藏經,后來和尚也圓寂于洞中。盡管傳說荒誕離奇,他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對武山的熱愛。隨著地方文獻的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實證,相信這一千古奇謎將揭開神秘的面紗。
水簾洞石窟群的遺存主要集中在較松散的砂礫巖面上,經千百年氣候、地質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石窟“病害”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巖面風化剝蝕,崩塌落石,巖面滲水;壁畫起皮、空鼓、酥堿、煙熏、顏料粉層粉化,風化壁畫層脫落;窟龕殘損,塑像傾斜,佛舍利塔損壞,古建筑坍塌,棧道遮檐殘損等問題。令人欣慰的是武山縣文物局局長張耀德先生告訴筆者, 2005年拉梢寺摩崖浮雕風化損壞問題被新華社、《蘭州晨報》、《蘭州晚報》等媒體報道后,得到省市有關部門和國家文物局領導的關注,投資6000萬元對摩崖浮雕即時進行保護性維修。此次維修的總體思路是在保持拉梢寺摩崖浮雕莊重、古樸的獨特風格基礎上堅持復古原則,同時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突出獨特魅力。在絲綢之路升遺預備名單中,全國共列入48處文物點,其中甘肅省就有11處預備申遺點,而拉梢寺名列其中。相信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關心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摩崖浮雕將會以嶄新的面目橫空出現在古絲綢之路的邊上。(文/聶中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