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城鎮化 助推脫貧奔小康
中共武山縣委書記索鴻賓

(縣城全貌)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農村城鎮化是統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有效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近年來,武山縣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推進,全縣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明顯加快。

(工業園區)
堅持規劃先行,著力繪制發展藍圖。搶抓武山被列為全省新型城鎮化試點縣機遇,以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三級城市為目標,大力拓展發展空間、優化城市布局。一是“多規合一”繪制藍圖。以“多規合一”規劃編制為統攬,國民經濟發展、土地總體利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詳細規劃編制順利完成,為全縣城鄉發展構建了框架、繪制了藍圖。二是城鄉規劃強化指導。重新編制了《武山縣城總體規劃(2010—2030)》,初步構建了以縣城為中心、小城鎮為依托、新農村示范村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城鄉發展格局。三是完善功能科學定位。堅持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同步,縣城提質與鄉鎮開發并進,全面加快大城區建設,統籌抓好中部綜合發展區、北部旱作農業區、南部生態保護區建設,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城市。

(縣城北濱河路)

(中鹽集團甘肅天寶塑業)
堅持項目帶動,著力夯實發展基礎。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抓手,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區擴容改造、商業開發、基礎完善、綠化美化等方面都取得明顯成效。一是不斷優化城市形態。大力實施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戰略,棚戶區改造、城區路燈節能改造、老城區巷道硬化、供熱和給排水管網改擴建等項目加快推進,渭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二是加快實施大城區戰略。武山大道全線貫通,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8.5%。“五縱五橫”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大城區戰略優勢初步顯現。三是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城區垃圾收運和處理、城區供水改擴建及污水處理、城區路燈節能改造等市政工程全面建成,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四是加快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堅持“統籌規劃、特色鮮明、項目帶動、產業支撐”的原則,著力打造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清潔舒適、風貌各異的宜業宜居宜游小城鎮。

(縣城南濱河路綠化工程)

(寧遠生態園)
堅持產業支撐,著力強化經濟保障。始終把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和根本保障,堅持產、城互促,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有力地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武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創建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個,認證A級綠色食品27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產值突破22億元,全省蔬菜生產現場會兩次在武山召開,武山被命名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和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二是穩步發展工業經濟。堅持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工業項目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三是提速發展商貿旅游業。培育電商企業60多家,發展電商個體戶280多戶,累計實現電商銷售收入2億元。武山縣被列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縣,商貿旅游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和加速全縣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助推器。

(武山縣蔬菜科技示范園區)

(大南河流域設施蔬菜園區)
堅持改革創新,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堅持改革創新的理念,通過深化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鎮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新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一是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了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放開了建制鎮落戶限制,在城關、洛門等鎮率先實行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統一登記,依托易地扶貧搬遷、保障性住房等項目,鼓勵農民進城購房享受城鎮公共資源,就近實現市民化。二是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精準扶貧農民合作綜合服務社改革試點圓滿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進展順利,農村產業化經營步伐進一步加快。三是著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保險等各項制度,實行社會保險關系異地轉移接續,將城鎮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使農民經濟有來源、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東城區人行橋)

(武山大道)

(國家級武山洛門蔬菜平批發市場)

(世紀家居建材城)

(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

(火車站廣場)

(美麗鄉村建設)

(北順幼兒園)

(四門鎮中心衛生院)

(美麗鄉村建設)

(灘歌初中)

(龍臺鎮漁家樂)

(四門鎮南屲新村文化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