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村有了新陣地,文化廣場全覆蓋。賞花燈、看大戲、猜謎語、耍社火……今年這個春節,武山各地群眾著實體會到在自家門口看演出、跳廣場舞的樂趣,享受到了鄉村舞臺建設帶來的極大便利,文化扶貧使全縣廣大群眾的這個春節過得不一般,飽含著滿滿的幸福感。
“我們村子在大山里,沒幾塊平展地方,以前就是想跳舞,哪找這么好的廣場去?”提起今年春節的新變化,山丹鎮明山村村民李雙映高興地說,“現在好了,大家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高了,村上打架、賭博的少了,文明鄉風的氛圍也形成了。”這是武山聚焦精準扶貧、加快村級文化基礎建設的一個縮影。
精準發力 補齊“文化短板”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武山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大力實施“雙聯扶貧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城鄉統籌一體、生態綠色宜居、開放開發帶動、和諧共建共享”六大戰略,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進程,全縣經濟社會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譜寫了全縣“十三五”開局之年的壯美華章。
這一年,武山堅持把村級文化廣場建設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其宣傳政策、服務群眾、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作用,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著力補齊村級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有效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

針對部分貧困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的實際,武山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把更多的文化資源向貧困村傾斜,多方籌措資金1400多萬元,集中用于補齊貧困村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全縣新建貧困村文化廣場68個、文化舞臺127個,并配建了籃球架、文化宣傳科普長廊、體育健身器材等設施,全縣貧困村文化廣場覆蓋率達到94%。建立了群眾投工、財政獎補、企業墊資、項目整合、社會幫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有力推動了村級文化廣場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依托項目資金,新建“鄉村舞臺”95個,配發了音響、服裝、道具等演出設備,全縣344個行政村實現了“鄉村舞臺”全覆蓋。在人才建設方面,武山縣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加強業務培訓,基本形成了鄉村文化管理隊伍、鄉土文化人才隊伍、文化志愿者隊伍等三支公共文化服務大軍。在管理使用方面,依托村級文化廣場,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全年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20多次、“文化進農村”50多次、“送戲下鄉”300多場次、“農村公益電影放映”4100多場次,文化廣場真正成了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樂園。此外,該縣還依托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大力整合各類資源,探索出了“一場一臺三點五室”(文化廣場,文化舞臺,金融服務點、電商服務點、便民服務點,精準扶貧工作室、黨員活動室、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的建設模式,努力構建集黨員教育、學習培訓、便民服務、文體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場所。同時,統籌利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資源,基本實現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項目、人才和資金的綜合利用和共建共享。

文化惠民 助力精準脫貧
今年春節期間,為充分展示貧困村的新變化和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他們過上一個歡樂、祥和、文明的春節,武山縣緊貼群眾需求,精心策劃組織了12項重點文化活動,既有文藝演出,也有展覽講座,有非遺表演也有籃球比賽,呈現出接地氣、多門類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特點,為50萬武山人民送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讓人們在文化盛宴中盡享快樂新春。
隆冬時節,一場融文藝演出、科技培訓、醫療服務和法律宣傳等為一體的武山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馬力鎮民武村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全村的老老少少和鄰村的群眾熱情地觀看演出,享受文化成果。為進一步凝聚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形成全社會支持參與精準扶貧的良好氛圍,為脫貧攻堅加油鼓勁、振奮精神,武山組織成立專門的文藝宣傳隊,深入到全縣各個貧困村,開展“精準扶貧、圓夢小康”文藝演出,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宣傳到農村,把縣委、縣政府的關懷和慰問送到千家萬戶,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出節目,宣傳精準扶貧的重大意義,鼓舞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使文藝下鄉成為廣大群眾脫貧攻堅的精神食糧。當地群眾與專業演員同臺共舞、互動交流,推動了廣大農村移風易俗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今年春節期間,不管是在城鎮還是廣大農村,到處呈現出一派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精準扶貧讓群眾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一些貧困村的群眾也爭相來到縣城耍起了社火,展現了全縣上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活幸福的新景象。全民健身籃球比賽、祈福秧歌展演、戲曲公演、武術表演、燈謎晚會、廣場電影周、“祈福迎春·全域旅游”、陳則恕國畫展等活動讓全縣群眾大飽眼福、一睹為快,武山旋鼓舞參加了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鼓舞鼓樂)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活動并成功入選。甘肅衛視、甘肅日報、人民網、天水日報等各級各類媒體對武山全域旅游、春節活動、蔬菜產業、鄉村巨變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全國網絡媒體更是掀起了點贊武山、祝福武山、逐夢武山的熱潮。
在全縣廣大農村,春節文化生活異彩紛呈、獨具特色。走進馬力鎮高山、石坪等村,群眾在新建的文化廣場上熱鬧地耍著秧歌,村民自制的花燈,惟妙惟肖的角色扮相,村民們看得目不暇接,傳統的秧歌小調輪番上演,詼諧有趣的表演風格,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喝彩。群眾紛紛說:“現在各村都新建了文化廣場、鄉村舞臺,安裝的體育健身設施也都在春節活動中派上了大用場,村里的巷道硬化了,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我們舉辦各種活動比以往更加方便安全了。”

龍臺鎮青山村是貧困村,往年,群眾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貧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成,勤勞的農民們開始追求像城里人一樣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村民自發組織的秧歌隊,從正月初九到正月十六,敲起鑼、打起鼓,為群眾進行演出。他們自編自演的節目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表達了對新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感恩精準扶貧帶給他們的實惠,用激昂的旋律譜寫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自信。
楊河鄉現頭村的春節文化活動正在村文化廣場上演,活動現場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來,這個昔日的窮山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來水進了村入了戶、美麗鄉村建設讓村莊換了容顏、村上有了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村民為了表達獲得感、幸福感,用隆隆的鑼鼓聲、歡樂的舞姿向社會展示他們的幸福生活。
“以前扭秧歌,衣服扇子都是舊的,去年縣上給我們村配備了新鑼鼓、新音響、新服裝,為村上新安了亮化設施,現在我們的條件好多了,秧歌也扭得更歡了。”城關鎮紅溝村村民張響喜悅地說。
山丹鎮第四屆新春書畫藝術作品展上,一幅幅作品記錄著山丹鎮的發展歷程,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示著文化惠民的溫馨和活力,極大地豐富了春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由他們編輯的《翰墨山丹》書畫攝影作品集也正式發行,用薪火相傳的行動續寫了家鄉文化發展的新成就。

小鏡頭聚焦大變化,大變化贏得民心歡。在武山縣2017年迎新春助推精準扶貧書畫攝影展上,一幅幅畫面生動地展現武山的秀美風光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全縣人民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反映了脫貧攻堅給全縣農村和群眾帶來的新變化,用藝術的形式展現了全縣干部群眾投身脫貧攻堅、共建小康武山的生動實踐,激發了勤勞奮進的武山兒女在新的一年里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武山的豪情壯志。
扶貧先扶智,富口袋先富腦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中,武山縣通過落實各種文化惠民政策,發揮文化凝神聚力的重要作用,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搖旗吶喊、鼓勁助威。廣大群眾在享受高質量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文明新風融入到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激發起他們建設幸福美好新武山的熱情和干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