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梯寺石窟造像看唐宋隴右民間佛教祈福文化

武山木梯寺石窟群是唐宋時期本區重要的佛教祈福文化歷史遺跡。位于縣城西南約35公里的馬力鎮楊坪村后柏林山上,198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始建于北魏,興盛于唐宋,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磚塔無跡可考。其石窟塑像多為石胎泥塑,寺內現存有窟龕18個,殿堂4座,各時期造像78尊,壁畫234幅2100平方米,塑作內容廣,取才豐富,雕飾多變,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石窟藝術價值。

唐宋時期隴右地區佛教寺院異常繁盛,唐人舒元輿說:“十族之鄉,百家之閭,必有浮圖”(《全唐文》卷727)。宋代“寺數百,僧數萬”(《宋釋加方志》卷上《遺跡篇》)。佛教信仰也深入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感情深層,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認為,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就是啟迪智慧,凈化心靈,也就是要喚醒世人的迷夢,佛教祈福文化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是“醒世的祈福”。按照這個原理來說,祈福不如修福,修福不如惜福。歷史上,佛教在民間形成開窟造像、燒香拜佛、抄讀佛經、齋僧供僧、建寺修塔等常見的祈福活動。從木梯寺石窟唐宋佛教遺存窺看,開窟造像是當時本區民間佛教祈福禱愿的主要表現形式,蘊含著佛像崇拜、彌陀凈土信仰、神道世俗化、大乘佛教三佛思想等幾個方面。

信仰需要偶像,膜拜需要形體,佛經中廣泛宣傳“滅罪除患,修福修慧,造像為先”思想。于是,佛教徒們將開窟造像作為祈福消災的最大功德,佛像成為佛教徒們消災免禍、保佑平安、有求必應的保護神,開窟造像成為佛教信仰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唐代開鑿的木梯寺14號大佛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反映西方凈土思想的阿彌陀佛造像,高6.38m,低平肉髻,長圓臉,雙耳垂肩,短頸端肩,挺胸斂腹,跣足倚坐于束腰形疊澀形方座上。左手撫左膝,右手施無畏印,內穿僧祗支,衣帶于胸前打結,外穿垂領式袈裟,通體彩繪。可與毗鄰本區同一時期開鑿的甘谷大象山大佛媲美。這說明唐代阿彌陀佛在佛教雕像中開始處于主尊供奉的地位, 在本區當時,阿彌陀佛崇拜已經超過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釋迦佛、彌勒佛崇拜。阿彌陀佛在西方凈土信仰中具有無量、無限的光明,西方凈土中充滿奇珍異寶、寶樹成行、八功德水和無數不斷化生的蓮花,甚至還有日、月的長恒不變的人間天堂。這種彌陀佛信仰所宣揚的佛教幸福理念,對廣大底層平民有極大的誘惑力,只要一心向善拜佛,心甘情愿的忍受現實苦難,就能獲得來世的幸福,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西方凈土信仰成為這一時期佛教徒祈福理念的主要表達方式,也是消災禳禍的重要途徑。

大乘佛教三佛是指前世的彌陀佛、今世的釋迦佛和來世的彌勒佛。宋代開鑿的木梯寺五號窟和七號窟是三佛題材為主的大乘佛教思想的典型代表。這兩窟也是木梯寺石窟藝術的精華。五號窟位于桐樹灣西崖最高處,宋代開鑿,平面長方形平頂窟。塑三佛、二弟子、四菩薩。正壁佛結跏趺坐于方座上,螺髻,內者僧祈支于胸前系帶,外穿雙領下垂袈裟,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扶左膝。右側阿難內著僧祈支,外穿雙領下垂袈裟,雙手疊放抱于腹前,立于圓形臺上。左側迦葉顴骨突兀,內著僧祈支,外著袒右肩袈裟,右手下垂,左手執衣襟于胸前。右脅侍菩薩高髻,長發披肩;裸上身,下著裙,絡腋從左肩繞到右腋下;頸戴項圈;左手持缽于胸前,右手自然下垂,戴臂釧、手鐲,赤足立于腰蓮臺上。左脅侍菩薩高髻,裸上身,絡腋分兩道從左肩繞到右腋下,下著裙;左手下垂,右手執蓮花于胸前,赤足立于圓蓮臺上。右壁佛雙手施禪定印,衣擺下垂于座前;右側脅侍菩薩1身,右手執一桃形物于胸前,左手下垂于身側;菩薩右前有一武官像,內著甲,外罩戰袍,挺胸叉足而坐。左壁佛右手扶膝,左手施禪定印,衣擺下垂于大方座前;其前有一文官像,頭戴明式冠,白須,穿左衽長袍,雙手籠于腹前袖中,依坐于方座上。這一時期佛教徒們基于對三世佛、諸菩薩頂禮膜拜,而祈禱許愿是最常見的佛教祈福方式,在該窟門壁左側中層壁畫內有少許字跡,內容模糊不辨,但“平安”二字依稀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平為福,安為康”,這在同一時期的敦煌佛教愿文中也經常出現,如《慶像文》愿施主:“千祥齊湊,萬福咸臻;榮祿以劫石而不移;班爵以清松而不變。愿使年豐歲捻,家中傳六順之儀;月盛日增,子孫有千坐之后,然后陰陽順序,日月貞明;天平地成,樂和禮永”。這也反映出這個時期民眾崇佛造像的最普遍的祈福愿望就是家庭幸福和親人安康。

七號窟位于桐樹灣西崖下部,宋代開鑿。內有佛、菩薩、弟子造像共8尊。正壁主佛高2米,螺髻,袒胸,內著僧祈支,衣袋于腰間打結,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左手掌心向下,五指直伸,右掌心向下,結跏趺坐于方座上。左側菩薩高1.76米,戴束發小冠;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鐲;絡腋從左肩向下斜披,肩前打結,下著長裙;左臂下伸,手掌貼座支撐,右臂斜伸,手掌心貼腿并放,左腿彎曲于臺上露足,右舒相坐于蓮臺上。右側菩薩頭失,殘高1.53米,服飾與左側菩薩相同,左舒相坐。左壁坐佛高1.88米,螺髻,有肉髻珠;內著僧祈支,腰間束帶打結,外著鉤紐式袈裟;作說法印,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左脅侍菩薩高1.84米,戴束發小冠;上身袒露,左肩斜披帔巾于右側,頸飾項圈、臂釧、手鐲,下著長裙;右臂自然下垂,手握帔帛,跣足立于蓮臺上。右壁佛高1.88米,造型服飾特征與正壁佛相同,雙手交于腹前,禪定印。右脅侍菩薩高1.83米,造像特征與左壁菩薩同,上身斜披帔巾在左肩處打結。菩薩外側立佛高1.82米,波紋發髻,有肉髻珠,內著僧祈支,外著圓領袈裟,下系長裙;雙手籠于袈裟內,跣足立于蓮臺上。“遺其形骸尚其神,于形似之外求其畫”,該窟“蹺腳菩薩”就是神的形象人間化的典型代表。可見,宋代佛教造像已經完全世俗化了,比唐代更為寫實,更為逼真,更為具體,更為可親……三世佛的嚴肅祥和,阿難的樸實溫順,迦葉的沉重認真,菩薩的文靜矜持,天王的威武強壯,力士的兇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現仁慈,或顯映天真作為虔誠的范本,或露出飽歷滄桑作為信仰的引領。這些造像雖是天堂的神,卻更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理想愿望的化身,作為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來取得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滿足,引導的來世善報和福田。

從唐宋木梯寺石窟群造像遺存來看,當時本區民間佛教祈福主旨“平安”,主要的方式和途徑就是通過鑿石窟、鑄佛像,崇佛拜菩薩,希冀神力保佑,免除世間一切苦難,祈求幸福安康、國泰人安、豐衣足食,百害不侵,百病得痊,延年益壽、財源廣進……今生的幸福,來世的善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