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學種菜 帶領群眾致富
——記省級勞模 甘肅蔬菜大王王義仁

。80年代初,省級勞模、甘肅蔬菜大王王義仁傳授溫棚種菜技術)
電影《月亮灣的笑聲》曾勾起人們日思夜想,盡力發奮。今天,這笑聲已在武山縣洛門鎮東街村真的響了起來,人們笑的是那樣甜蜜。
說起那甜蜜笑聲之根源,就是試驗成功三層塑料大棚種植韭菜新技術、畝產值達3000 元,帶動全村脫貧致富的能人、武山縣洛門鎮蔬菜研究會理事長王義仁。他曾獲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個人、省勞模、全省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光榮稱號。 他帶領曾被中國科協授于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的蔬菜研究會和15 名會員,在全縣推廣三層塑料大棚種植韭菜4700 多畝,年創產值1200多萬元,發展建立11 個蔬菜專業村,所產蔬菜運銷河南,陜西,青海等14 省區,幫助群眾走上了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路子。

(省級勞模、甘肅蔬菜大王王義仁試驗第一代溫棚韭菜種植)
學科學、用科學、解決蔬菜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王義仁帶領研究會會員除試驗成功三層塑料大棚外,還試驗成功了用紅、紫等有色塑料棚種植韭菜新技術,使韭菜生長期再次縮短了5——7 天,產量增長31%。多年來,他們又積極與省植保所建立聯系,聘請4 位專家擔任顧問,并承擔了省植保所130 畝大白菜病蟲害防治試驗項目。在顧問指導下,他們認真觀察病蟲害發生2,實行一整套防治措施,取得了試驗成果,畝產高達8500 公斤,榮獲武山縣1985 年科技成果二等獎。為爭取蔬菜穩產高產,研究會還進行了黃瓜“三改”試驗,基本控制了黃瓜的三大病害,使黃瓜畝產由2500 公斤提高到4500 公斤,最高達7000 公斤。黃瓜、茄子,蘿卜套種試驗項目,創造了一畝地收獲黃瓜5000 公斤、茄子5000 公斤,蘿卜4000 公斤,每畝菜田收入6000 元的高效益。

(省級勞模、甘肅蔬菜大王王義仁試驗三層溫棚韭菜種植)
傳授科學種菜技術,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他們結合生產實際舉辦大棚黃瓜管理、韭菜、白菜病蟲害訓練班8 期,培訓生產骨干192 人,辦技術廣播17 次,辦三層塑料大棚種韭菜函授班1 期,培訓省內外菜農40 人,將這一技術推廣到陜西、寧夏等18個縣市。編印植保技術資料4 期,共印發1700 多份,接待群眾來信和咨詢服務2100 多人次。為了將塑棚種菜技術推廣到更多貧困地區,王義仁同志曾多次去漳縣、清水、甘谷等地講學傳技,并無償給全國13 家科研單位及200多菜農回信開展咨詢服務。響應省科協號召,確定“四一”活動帶動戶12 戶,自費給他們贈訂《甘肅科技報》、《甘肅農民報》22 份,協助解決生產資金16300 元,優良品種11 種。經過努力,現已使12 戶帶動戶全部脫了貧。
王義仁還代表研究會,出席了全國農村科普工作會議,受到了中國科協嘉獎。他回來之后,信心更足。已和天津、黑龍江、山西等省的8 個蔬菜研究會建立了聯系,引進了11 個良優蔬菜品種,并且正在積極發展會員,利用自己的一座新房,設立了研究會辦公場所,掛了牌子、啟用了印章,將研究會分為試驗、植保、宣傳、服務4 個小組,于87 年11 月份成立了蔬菜產銷公司,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帶領研究會正在向著技術經濟實體邁進。(摘自《武山蔬菜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