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科技鋪富路 打好“蔬菜”這張牌
——武山縣蔬菜產業發展紀實

五月的武山,果蔬飄香。南河流域、山丹河流域、榜沙河流域、渭河流域以及蔬菜科技示范園等地,連片的蔬菜大棚內各種瓜菜色澤鮮艷,清香四溢,呈現出一派大豐收的喜人景象。田間采摘,市場交易,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

日前,記者一早來到大南河流域蔬菜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菜地穿插著村民忙碌的身影,一輛輛蔬菜運輸車排著整齊的隊列滿載著致富的憧憬,連片的萵筍顯得格外翠綠誘人。

綠色科技鋪富路
“我們家去年種了3畝多萵筍,并且復種了蒜苗和架豆,收入3萬多元,今年又多種了一畝,估計收入還會增長。”郭家莊村民周耀華站在他的蔬菜地旁,一邊自豪的向我們介紹著這兩年來蔬菜種植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一邊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隨著新技術、新品種的注入,蔬菜,已經成為武山菜農的“錢袋子”。馬力鎮北順村黨委書記劉天緒介紹說:“北順村主要依靠種植反季節蔬菜富民增收,全村5000多畝耕地,一半以上都種黃瓜。經過對村民進行無公害、綠色標準的種植技術培訓,現在村里的菜農個個都是“土專家”,種植的黃瓜口感好,品質佳。”
在北順村的“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區”,記者了解到,村民劉順來的無土栽培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基地,就運用了防蟲網、滴灌、噴灌、黃板殺蟲等科技設施,將水肥一體化綜合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北順示范區引進的黃瓜通過嫁接,比老品種的壽命要長兩倍以上,可以全年種植。
在灘歌鎮黑池殿村,記者了解到,通過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全村有近千棟蔬菜大棚正在投入生產,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蔬菜產業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近一半,蔬菜大棚已成為廣大農民的致富棚、小康棚。

打好“蔬菜”這張牌
日前,記者來到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大南河流域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馬力北順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區等地,親身體驗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過程。
走近馬力北順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區,遠遠就聞見農家肥的味道,仔細一看,幾乎每一個塑料大棚旁都堆有或多或少的農家肥。在農戶樊改來家的大棚邊,主人正在混拌羊糞和雞糞兩種農家肥,見記者面帶疑惑,樊大爺一邊勞作一邊解釋道:“你們可別小瞧這農家肥,要吃到新鮮綠色無公害蔬菜全靠它們,一車農家肥要一百多元,我這四車肥料花了近六百多元哩!”他向筆者介紹,“農家肥含有大量土壤所需的營養元素和各種微生物,不同的農家肥有熱性、溫性和涼性之分,混合起來就能達到調節土壤溫度的效果,這樣種出來的菜安全無污染,比用化肥種出的更好吃,更健康。”
在本桂芳家中的塑料大棚里,一根根頂花帶刺的黃瓜鮮嫩欲滴,隨手摘下一根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頓時在舌尖彌漫開來。本桂芳說,“我們北順塑料大棚產的黃瓜清脆又香甜,實心不空瓤,從種植到產出全程利用黃板誘殺、高溫滅菌、煙霧劑等物理除菌方式,最后把尾菜堆漚處理,實現尾菜還田消化,稱得上真正的綠色無公害蔬菜。”
據悉,近年來武山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首位產業來打造,特別注重打好綠色無公害蔬菜這張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安全和身體健康,不斷強化蔬菜安全生產監管,保障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在指導農戶減肥料、減農藥技術的同時,實現了不減產、還增產的目標,提高了蔬菜種植生態效益。隨著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品質好、口感好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博得了眾多外地客商的青睞,每天都吸引著各地的收購商前來批量購買。

小康路上的助推器
“我們大棚主要種植脫毒馬鈴薯子種,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與田園春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種植基質、種苗,基地提供種植技術,農戶進行種植,成熟后由公司統一收購,年產值可達到7萬元。”馬力鎮北順村菜農劉順來高興的說。
黑池殿村文書張永新說:“我們村家家都有冬暖大棚,主要種植西紅柿,一般在每年臘月上市,因為這個時間段市場上西紅柿少,而且家里外出務工的勞力一般都回村了,可以幫忙打理。”據他介紹,村民種植西紅柿很多年了,種植技術已經成熟,種植的西紅柿果面光滑亮麗,質沙味甜,在縣內就可以銷售一空,一般一個大棚的收入就可以達到上萬元。
據了解,大南河流域是武山縣設施蔬菜種植的發源地,也是天水市確定的現代農業標準化蔬菜種植示范區。該區域主要涉及洛門、楊河、沿安、四門4個鎮25個村,總耕地面積14.5萬畝,其中川地9590畝,山地13.541畝。主要以發展蒜苗、萵筍、西紅柿、地膜洋芋及復種地膜菜瓜、架豆等特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為重點。
為了讓蔬菜產業發展的成效惠及更多群眾,武山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的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園累計引進番茄、辣椒、黃瓜、葉菜等13類蔬菜品種96個,篩選推廣了適宜當地種植優良品種29個,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育苗6500多萬株,為貧困群眾無償提供300多萬株。針對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舉辦理論+實地培訓班61期,培訓4300多人次。
“隨著園區育苗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農戶對蔬菜苗認可度越來越高,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我們也一直努力為農戶提供優質蔬菜種苗,把各種蔬菜品種推廣到群眾中去,讓他們發展蔬菜產業,提高收入。”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建軍向我們介紹。
近年來,武山縣建成了以洛門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鄉鎮農貿市場為中心、產地市場為基礎的蔬菜產銷網絡,全縣建成各類蔬菜市場126個。新建的洛門蔬菜批發市場占地200畝,集集散交易區、貯藏保鮮區、特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名優特產系列品牌設計和市場開發中心于一體,成為功能齊全、檔次一流的現代化國家級蔬菜物流園區,并培育打造了隴上農莊等一批電子商務企業,為廣大的農民解決了蔬菜銷售的后顧之憂。多項措施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9萬畝,總產量122萬噸,產值22.5億元,蔬菜產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近一半。(關招宏 李政 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