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灘歌鎮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旋鼓舞、馬社火、書畫、武術、秧歌、戲曲、高腳子等民俗文化別具地域特色,其中旋鼓舞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四屆中國文藝薈萃《隴原風》表演中,進入全國八大名鼓之一,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鼓舞鼓樂)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中,是甘肅省唯一入選的鼓舞。灘歌鎮文化事業十分繁榮,十分突出活躍,每逢春節、元宵、端午等佳節,灘歌鎮都將舉辦以廟會、旋鼓、秧歌為主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幾百年來,灘歌民俗文化始終在一代代民間藝人中不斷傳承發展,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經不可抗拒的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流傳于灘歌一帶的扇鼓史稱鼙鼓,俗稱羊皮鼓,其形狀似夏天乘涼扇風用的草扇,故名“扇鼓”。鼓圈用鐵或銅制成,揉過的羊皮蒙面,橫長約半米,縱長約70公分,薄如蟬翼。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或太極八卦圖。鼓的下部兩端橫直,中間有執柄,柄下又有碗口大小的環,堡九個小環,叫“九頁環”或“九連環”。擊鼓用的鼓錘類似馬鞭子,藤條做芯,外面交織皮條。

灘歌旋鼓作為武山民俗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因其舞步質樸無飾,優美簡練而具有大眾娛樂性質。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曾產生過多種動人的說法,目前多以民間“擊鼓驅狼”之說最為尤盛。另外三說其一是楚國大夫屈原遭貶,于農歷五月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悲憤之極,敲起扇鼓為屈原招魂。其二是和古代的祁神、敬奉有關,古時某年天大旱,群眾敲鼓祁神,果然天降大雨,人們得到豐收,于是每年敲鼓祁神,祈求神佑。其三說是和伏羲有關,傳說伏羲為驅狼蟲虎豹而擊鼓。

灘歌旋鼓經過全國各大媒體的傳播,不僅聞名隴上,也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欣賞和贊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灘歌旋鼓舞被“絲路風情”錄制隊搬上電影、熒屏,故事片《追索》就以旋鼓舞開場;2000年7月參加了“敦煌百年、黃河風情”旅游節表演,獲最佳鼓樂獎;曾被邀請參加了北京第四屆國際旅游節、中國第四屆藝術節、伏羲祭祀等大型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和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好評。在第四屆中國文藝薈萃《隴原風》表演中,進入全國八大名鼓之一。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鼓舞鼓樂)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中,是甘肅省唯一入選的鼓舞,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灘歌鎮黨委、政府認真整理發掘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承傳發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了大膽創新,從形式到內容上不斷地為旋鼓舞注入新的文化特色,讓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綻放于隴原大地,并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灘歌秧歌也稱社火,根據演出時間可分為夜社火和馬社火,它是很早就誕生在古鎮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古老傳統歌舞藝術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動,帶著它雜陳的方言俗語,以它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濃郁的風情和生活氣息以及它特殊的表演形式,表達著古鎮人民特有的審美取向,它是灘歌人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文化藝術上的體現,更是灘歌人的精神財富。據有關歷史資料介紹,秧歌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祭祀歌舞,經過漫長的演變,至元明以后才形成現代的格調。成型于清代中期,現有秧歌詞215首,曲調67種。灘歌地區的社火,按演出的時間及形式分夜社火、馬社火、高蹺。夜社火晚上演出,有出莊不出莊之分。出莊是按慣例在有往來的鄰近村莊依次演出,不出莊是只在本村演出,每晚輪換場地。夜社火以唱為主。馬社火創立于民國七年,由觀下人張棟從天水學來。白天演出,扮演的角色都騎在馬上,不唱不舞,故名馬社火。馬社火全是古裝,內容以傳統歷史劇為主。馬社火只在約定的場次停留,扭扭隊演唱。每年正月十五(過去是十六)的一天,所有馬社火、高蹺都要匯集鎮子上表演。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趕集、看秧歌、人山人海、五彩繽紛、熱火朝天。十五或十六過后,各村的秧歌包括馬社火、夜社火都陸續卸駕。

馬排子:“馬排子”也就是馬社火的“信使”,多少無定規,一般四匹馬,也有十幾匹馬的。馬排紅掛綠,項系大銅鈴;人扮古英雄,威風凜凜,人扮成古英雄,威風凜凜,氣勢雄偉,頗有“騎士”風采。高蹺:高蹺和馬社火一樣,白天演出。灘歌地區高蹺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高蹺演員的扮相和扮演內容與馬社火一樣,不同的是高蹺以舞蹈為主,腳踏著高蹺進行表演,所踩高蹺長1.5米以上,多為青壯年表演,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于表演者踩蹺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深受群眾喜愛。

一年一度的廟會,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和秦腔經典大戲,把千年古鎮灘歌渲染的熱鬧非凡。不僅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也充分彰顯了灘歌豐厚的文化底蘊,全面展示了近年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新文化、新面貌,對提升灘歌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灘歌經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印象灘歌之民俗文化

印象灘歌之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