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山風云雷雨城隍壇看我國古代地方
祭祀與祈福文化

風云雷雨城隍壇,北宋末年所建,現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足珍貴的宋代寧遠古城歷史遺跡,該壇也是國內罕存完整的古代純土質祭壇,在宋、元、明、清四代長達近千年的時間里,是歷代地方官最重要的祭祀祈福場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史記?封禪書》載:“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雍州,古代九州之一,西周《尚書?貢禹》指黃河上游的西北地區。《史記?三皇本紀》云:“太昊伏羲,風性,雷神之子……隴西成紀人也”。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司馬貞《史記?索隱》謂:“畤,止也,言神靈之所依止也,……謂為壇,以祭天也。”史書所言畤祭,最早為秦襄公所立的西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秦襄公八年,初立西畤,祠白帝。”根據歷史文獻、秦文化聯合考古隊調查發現,西畤地望在今禮縣鸞亭山。畤祭是秦人獨創的畤壇祭祀天地祖宗和農神的儀典,為后世歷代所繼承,可見,秦隴地區是我國祭壇祈雨禳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武山風云雷雨城隍壇位于縣城東郊家坡村,2009年武山進行舊城改造拆遷,適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被發現,縣文物局查閱舊志,《清?康熙?寧遠縣志》記載:“社稷壇在縣南。風云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東,八蠟壇,在縣西,邑厲壇,在縣北。”經國家文物專家確認就是古寧遠的風云雷雨城隍壇。該壇整體呈方塔形,平面呈方形,壇體共分三層,北宋中前期圜丘壇因襲唐代“四成十二陛”形制,在政和年間(1111——1117年)之后始改變為“三成四陛”形制(見《宋史》卷100),故據此,該壇應為北宋末年所建。現存高度13米,原占地230平方米。南側設有供人登壇的坡道,轉至西面到達頂部。現頂層殘留東南兩側部分墻體,南邊殘墻內壁留有明顯的火燒痕跡,墻頂有垛口,墻根部有圓孔,殘墻高1.8米,厚0.9米,長6.7米。頂層原用青磚鋪地,現已被毀。中下兩層為夯土筑成,夯土層厚8-12cm,層理清晰,土中夾雜有大量的陶片。中層頂部長寬各9米,高4.1米,頂面平整。下層頂部東西長15米,南北寬14.5米,底部東西長15.5米,南北寬15米,高7.1米。整體呈方形,建造工藝主要采用當地粘土夯筑而成,在后期維修中采用土坯砌筑。

據明萬歷《寧遠志?文廟》和清康熙《寧遠縣志》記載:“風云雷雨山川城隍壇。古代祭祀風、云、雷、雨之神,以保風調雨順,與城隍合祭。”祭祀時品用“爵三,帛一,铏一,簠簋,籩豆四,羊一,豕一。《說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又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城隍原意是保護城市的城墻和壕溝。后來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城隍成了中國民間信仰中城市最重要的保護神。“祭祀莫大于郊”。城隍祭祀也成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時期的最重要神祀之一。之所以把城隍和風、云、雷、雨諸神合祭,古人認為:“城隍以積陰為德,致和產物,助天育人。……庶降福四氓,登百谷,猛獸不搏,毒蟲不噬。”(見唐代張說撰《祭城煌文》) 杜牧任州牧時也寫過《祭城隍文》:“牧為刺史,凡十六月,今旱已久,恐無秋成……謹具刺史之所為,下人之將絕,再告於神,神其如何?”可見,城隍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城隍神不僅能停雨放晴,解除澇災,而且還能興云起雨,緩解旱情。宋代,城隍神已列為國家祀典,地方官赴任,也先要謁拜城隍神,宋徐鉉《稽神錄》卷一記朱拯:“頃補安福令,既至, 謁城隍神”。陸游《鎮江府城隍廟記》曰:“祈禳報災,獨城隍而已”,宋代的城隍祭祀活動成了官方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普遍的社會現象,《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佑以來,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云雨者,并加崇飾,增入祀典。……其他州縣城隍,……皆由禱祈感應,而封賜之多,不能盡錄云。”元朝亦崇祀城隍。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稱:“自內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禱,莫不宗禮之”。 明代城隍神信仰趨于極盛。明太祖朱元璋“于臨御之初,與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風云雷雨壇:祭用春秋二仲上巳日,設三壇,風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陳設與社稷同,城隍廟與風云雷雨壇合祭。”清承明制,城隍也成了主要祈禱、禳災對象。清初定制,每年仲秋祭都城陛;每月朔望,有司至都城隍廟上香玚,雨愆期則禱。(見《清史稿?卷1403》)。歷史上本區生態環境脆弱“四月漂雪,八月飛霜”,“十日不雨則苦旱,一雨三日則苦澇”,氣象災害多發,“雨本稀少,常苦亢旱”旱災是本區最大威脅,囿于認知的局限,于是對于靠天吃飯的本區人們來說,筑壇祭天、用祈霈澤,成了唯一選擇。“稽首皈依城隍尊,威靈烜赫鎮乾坤。護國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澤救生民”。(《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

武山風云雷雨壇呈方塔形,是宋政和“三成四陛”形制,其建筑風格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思想一定的寓意,像官印一樣,是皇權的象征,既能統治一方百姓,又能祈福禳災。三臺而建,依臺而上,寓意農業生產五谷豐登,百姓生活年連有余,官祿福田平步青云,節節攀升。壇體上方有四個門,寓意多門,就是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意思。(武山縣博物館 裴應東)

武山縣祈福遺跡考究

(道教壁畫《城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