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青青兮水澹澹,云邈邈兮日生煙”,特異的地域單元賦予了灘歌“武山小江南”的美譽。今天的灘歌鎮不乏享譽隴原的“世外桃源”風情。美麗的青山綠水陰陽相薄,孕育了這片土地無窮的靈秀雄奇。隱藏在太皇山密林深處的靈湫妖精潭和道教圣地神仙洞更激發了人們對灘歌神奇的向往。而白馬溝的牛舌將軍廟,黑池殿村的雷萬春遺跡,董坪的鄧艾屯軍故地、萬華寺的古樹、威遠寨的遺址、明清一條街、臥牛山森林公園等人文景觀,都彰顯了灘歌古鎮的文化風韻。

灘歌鎮明清古街始建于明朝洪武盛世年間,全街長約640米,東西走向,主街道建筑物以明代建筑為基礎,兩檐水平房沿街道兩側東西向縱列,結構簡單,裝飾簡樸;街道兩側附設院落及院門建筑以清代建筑為主,受傳統文化和當時時代特征的影響,建筑多用磚雕飾頭,土燒脊獸,門間墻鑲以磚雕牡丹、梅花、石榴、竹子等圖案裝飾,建國以后,雖然部分建筑用磚料修繕,但原有建筑風格依然保留.其整體造型大方純樸,錯落有致,商業氛圍濃厚,是歷史上灘歌繁榮昌盛的有力見證。

萬花寺位于灘歌鎮南雙龍山北側。始建于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多次重建增建,始成儒釋道三教合一、上中下三寺聯璧之格局,共有殿宇近30座,禪房5座,有鍍金佛塑像及泥胎彩塑像130多尊,殿宇墻壁上有彩繪或懸塑,所繪內容為佛祖傳說或神話故事,或為山水花鳥。

鎮興堡又名威遠寨或大堡子。位于灘歌鎮后山上。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堡子東西狹窄,南北寬闊,呈四方形,圍周約800米,堡子墻寬3米,外高約6米,四角碉樓痕跡猶存,地勢險峻,一覽眾山。堡內住有70余戶人家。堡子是天水地區歷史上一種特有的建筑,古時為防土匪官兵侵襲,山民在高山之巔聚土圍城,躲避戰亂。現如今留下的古堡已為數不多。鎮興堡能保存完好的留存至今,也屬奇跡,它的存在具有極高的歷史考證價值。

魁星閣位于灘歌鎮王磨村峽口東側見龍山半腰的懸崖峭壁之上,以險要著稱。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重檐六邊形磚木結構,至今保存完好。魁星閣設計精巧,翹角飛檐,雄渾古樸,體現出經典的中國古典建筑風格。魁星閣上懸有一幅楹聯:“執筆玄點狀元郎,捧敕抱斗分善惡”。橫匾是:“文運光昌”。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即文昌帝君,民間傳說魁星爺就是“鐘馗”。

泰山廟位于灘歌鎮南廟坪,是灘歌古鎮的一處名勝古跡,民間傳統,于農歷三月二十八和四月十八分別是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多在三月期間舉行廟會,祭祀神靈,祈求平安。

碑刻于宋徽宗政和年間。上刻政和八年(1118),宋廷重修宣德樓和集英殿,下詔于農歷九月初二在威遠鎮青竹平一漆姓人家的私人牧場伐木,歷時三月余,共伐得5至10丈巨木2370根,并循已封凍的南河溜冰送達渭河,次年渭河解凍后筏運至京師之事。摩崖石碑碑文系鞏州通判魏潤博所作,熙河路屬官劉燾所書,共16行,首行6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均行20字,共計276字。碑刻十分精美,書藝異常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文物鑒賞價值。

牛舌將軍廟位于南溝圈子闔石碑灣山麓公路邊,近旁為宋代石碑。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拒民間百姓傳言,所供牛舌將軍極為靈驗,有求必應,灘歌地區凡購買新車或廟前途經車輛,都要上香祈禱。這里還有一個小典故:在進山的途中,有一座古廟坐落在路邊,廟里供奉的是一塊神奇的石頭,其形狀酷似牛的舌頭,因而稱之為牛舌將軍廟。而牛舌將軍則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轉世,這一帶本是青牛吃草嬉戲之地,后來發生戰亂,青牛受太上老君所囑,幻化成人形擊退了敵人,人們為了紀念故在此修廟,而牛舌形狀的石頭正是青牛留給世人的唯一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