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貧困村整體提升工程現場會精神,學習借鑒康縣在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15個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相關縣直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及部分示范村和貧困村黨組織書記150人,于3月14日至3月17日分兩期在隴南市康縣舉辦了全縣推進貧困村整體提升工程專題培訓班。培訓結束后,縣委組織部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康縣模式主要特點、工作成效、工作啟示等進行了總結梳理,現分期予以刊發,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學習參考。
美麗鄉村建設的康縣模式工作成效
留得住鄉愁,存得住記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康縣用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對此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康縣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路子,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效,當地農村真正實現了“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凈家潔”,整縣成為一個不要門票的生態服務大景區,并帶動康縣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在隴原大地上叫得響的名副其實的隴上江南。重點在以下七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294個已經建成的美麗鄉村,村村都硬化了道路和入戶巷道,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落后狀況,解決了群眾通路難的問題;村村都架通了人畜飲水工程,完成了農網改造,實施了房屋風貌改造、庭院改造和綠化、美化工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村都建成了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民休閑廣場和花園景觀,配套了小超市、衛生室、理發室、讀書室。行走在美麗鄉村的小路上,一幢幢漂亮的、各具特色的農家小居迎面而來,一條條美麗的鄉間小道就在腳下,匠心獨具的活動廣場,到處鮮花盛開,河水、溪水清澈,仿佛身處世外桃園。

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隨處可見。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做到了“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突出保護原生態。同時,有效利用現有森林、牧場、河道、農田等生態元素,把石板、竹子、野生藤蔓、石碾子、老器物、老農具等當作裝飾材料,將石子石片、磚頭瓦塊、樹枝樹皮等轉換成建設材料,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堅持突出特色、尊重差異,充分挖掘整合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挖掘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提升和展現了美麗鄉村的文化品位,基本實現了“一戶一個景,一村一幅畫”。

三是實現了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益。康縣在反復的研究思考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源,讓多個渠道進來資金,聚集在一起,由財政、農辦統一劃定支出范圍,捆綁使用資金。通過整合項目,將分散的資金捆綁一起,集中管理、規范使用,避免了項目資金“撒胡椒面”的老大難問題,有效發揮了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使項目資金的效益最大化,充分顯示了項目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聚合效應,“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極大地凝聚了建設項目資金整合力量。過去亮化、綠化、美化的單一,變成了現在道路、排水、河堤、人畜安全飲水、健身廣場、垃圾處理、自然災害治理等多個項目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實施的場面。

四是農村特色富民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桑,區域優勢、重點突破”的思路,庭院經濟與規模經濟結合,在美麗鄉村大力發展核桃、茶葉、桑蠶、花椒、櫻桃、板栗、中藥材、草畜養殖、大鯢養殖、食用菌栽植、生態旅游等特色富民產業,極大地增加了群眾收入,夯實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產業基礎。同時,利用美麗鄉村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這一契機,進一步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旅游大景區建設緊密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進而帶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一些返鄉農民自主發展的鄉村企業相繼成立,一些農民群眾通過辦農家樂、農家客棧、售賣土特產、手工制品等增加了收入,提振了經營美麗鄉村的信心。

五是農村消費市場煥發出新活力。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經營,拉動了包括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等在內的農村各類消費,極大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本身形成了關于鋼筋、水泥、磚瓦、涂料、砂石等建材的大量生產性消費需求。而美麗鄉村建設帶來農村人居環境面貌的根本性改善,隨之而來的是當地農民改善家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的強烈愿望,并迅速轉變成為新房建造、老房改造、室內裝修、家居用品更新換代,以及農用車、摩托車甚至家用小轎車購買等實實在在的生活性消費需求。

六是農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康縣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加快了貧困農村脫貧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群眾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早晨起來“疊被子、開窗子、抹桌子、掃院子”的良好生活習慣開始養成,廣大群眾茶余飯后聚集在廣場健身娛樂,在農家書屋看書讀報,自發組織開展羽毛球等各種體育競賽活動,自編自演具有鄉土風味,文明氣息的文化節日,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了農村先進文化,提高了群眾文明素質。全縣呈現出村容村貌整潔、巷道院落干凈、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的新形象,極大地增強了農村群眾的幸福感和優越感。

七是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兩級組織全面落實“3+5”工作法和“一諾、三評、三公開、一考核”工作法,以及首問責任、限時辦結、超時默認、責任追究、民事代辦、到村坐班等各項制度,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村“兩委”班子不想干、不愿干、不會干、干不好的問題,極大地提升了鄉鎮干部的謀事能力、干事能力和領導能力,提升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樹立了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群眾盼著干、比著干、誰不干誰不光彩,成為村村議論的焦點。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坐一起,誰干不好就覺得沒面子。同時,通過在美麗鄉村中培育新型農民、優良家風、文明鄉風,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逐步形成了遵紀守法、文明和諧、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