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水簾洞)
武山是古絲綢之路上祈福圣地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景點52個,文物點469處,其中國家、省、縣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紅色文化、石窟文化、歷史文化、休閑養生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水簾洞石窟群、木梯寺石窟群、狼叫屲遺址、臥牛山森林公園、老君山森林公園、魯班山地質公園、溫泉度假村、龍臺慈云寺等如一顆顆璀璨明珠星羅棋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旋鼓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夜光杯雕、武山木雕更讓武山不負“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隴上玉器之鄉”美譽。

(魯班山地質公園)
近年來,該縣搶抓國家和省、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歷史機遇,扎實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探索出了一條全域規劃、全景打造、全業融合、全民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新路子,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連年以高百分比增長。今年上半年,預計全縣接待游客達215.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85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9%和28%。

(龍臺漁家樂)
以全域旅游為核心 實現旅游業共建共融共享。依托該縣秀美的自然風光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全面實施特色景區創建行動。加快老君山省級森林公園、龍臺上河峪、慈云寺等重點景區開發,建成了龍臺、楊河等南部5鄉鎮綠色生態長廊和油菜花海觀光基地。統籌推進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萬花寺、山水溝、松泉峪、妖精潭、太皇山等景區景點建設,全力打造區域性短頻快的精品旅游線路。強化與漳縣、岷縣、甘谷等周邊縣區的區域合作,聯合開發了“貴清山—臥牛山—水簾洞—溫泉—麥積山”黃金線路,實現了資源共享、線路互聯、客源互送、市場互動。完成了《武山縣溫泉鎮鄉村旅游總體規劃》,精心謀劃開發溫泉湯浴養生、草川大草原自然風光、自駕游基地、東梁渠革命歷史工程等景區景點,打造了以溫泉湯浴養生、度假觀光為主題的東部山區生態旅游觀光帶。大力發展農耕體驗、菜園認領、生態餐廳、農家樂園、蔬菜采摘等主題旅游產業,中部特色蔬菜觀光旅游帶初具雛形。加快木梯寺、禪殿寺、鐵籠山、種谷臺、狼叫屲等景點建設,打造了特色鮮明的西部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帶,形成了多點發力、全面開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武山油菜花海)
以重點項目為抓手 加快景區提質升級。依托該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把全縣2011平方公里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形成了旅游產業全域發展的良好格局。全面推進洛門鎮區至水簾洞沿線核心景區整體規劃建設,輻射帶動周邊景區景點連片開發,把魯班山丹霞地質公園、花果山萬畝林果經濟產業園作為重點景區綜合打造。投資2.4億元的洛門至水簾洞景區旅游公路、1350萬元的水簾洞至魯班溝旅游環線公路和964.25萬元的水簾洞魯班山大景區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建成了水簾洞景區地質公園廣場、旅游棧道、商品展銷中心、觀光停車場,龍臺鎮董莊村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木梯寺景區游步道護欄景觀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積極打造以水簾洞景區為核心的百萬游客大景區和半日旅游經濟圈。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應邀各地客商來武山對接洽談項目,北京星一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光合文旅集團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企業來武山投資興業,武山水簾洞大景區建設、南部全域旅游等招商引資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拉梢寺)
以品牌節會為平臺 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成功舉辦了7屆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節,依托“祈福游”節會平臺,祈福銅鏡、夜光杯、“三編”一系列旅游紀念品的銷售收入更是成倍增長,武山已成為聞名遐邇的“祈福圣地”,“祈福游”主題策劃也被列為全省旅游宣傳范例進行推廣。今年伏羲文化旅游節期間即將舉辦的祈福文化旅游節,以“絲路明珠、祈福圣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為主題,全方位展示該縣傳統歷史文化、特色旅游資源、全域旅游創建成果,通過宣傳推介,進一步擴大該縣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助推脫貧攻堅、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凝聚強大力量。在做大做強“祈福游”旅游品牌的同時,成功舉辦了2屆油菜花海觀光采風活動,流金溢彩的武山油菜花海已成為媲美江西婺源、陜西漢中的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油菜觀景、民俗表演、相親交友、徒步旅游等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推動了全域旅游迅速發展,增進了該縣對外交流與合作,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三國古戰場鐵籠山)
以文旅產業為支撐 拓寬群眾致富路。著力在“旅游+”上做文章,千方百計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聯動發展。“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創新傳承特色民間文化,深入挖掘打造書畫、武術、花兒、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旅游產品,積極創排《洞天仙歌》等地方秦腔劇目,編纂了《大福武山》《武山祈福文化》等文獻書籍;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全國鑼鼓大賽優秀獎,并入選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深度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武山縣民俗文化展館、縣博物館建成并免費開放,鐵籠山文化旅游影視基地等項目加快實施,文化旅游雙輪驅動效應不斷顯現。“旅游+農業”勢頭強勁,圍繞助力脫貧攻堅,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大力推進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傾力打造“田園武山”休閑農業品牌,牟坪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園、咀頭高山大櫻桃采摘園等農業觀光體驗基地遍地開花,武山冷水魚、柴火雞、野生菜、農家飯等地方特色飲食深受游客喜愛,形成了“游客嘗鮮、農民賺錢”的雙贏局面。目前,全縣發展旅游專業村15個,星級農家樂197戶,“金牌農家樂”3戶,旅行社營業部4家,鄉村旅游熱度持續攀升。

(老君山)
武山縣始終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旅游產業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增長點,深度挖掘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統籌謀劃景區、城市、鄉村旅游資源,著力構建“一軸二核五板塊”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在品牌樹立、景區升級、資金投入、游客接待、旅游收入等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努力打造馳名隴上的祈福圣地、養生寶地、生態綠地、鄉情體驗目的地,讓綠水青山遍地生金!(吳莎莎 關招宏)

(魯班山地質公園)

(云霧山)

(武山大草原)

(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木梯寺)

(西北最佳湯浴康體目的地——武山溫泉)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