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18時至7月2日10時,武山縣出現強降雨天氣過程,局部最大降水達124.4mm,加之上游下泄洪水劇增,縣內渭河及其支流出現50年未遇特大洪水,造成全縣1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緊急召開專題會議,把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作為檢驗各級黨組織組織力和執行力的關鍵核心,作為考驗廣大黨員干部黨性能力、紀律作風、工作作風和擔當作為的重要內容,迅速組織全縣各級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投入到抗洪搶險救災當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超前謀劃部署防汛搶險救災工作。今年以來,武山縣始終堅持“防大汛、搶大險”的思想,未雨綢繆、超前謀劃,在災情發生前,先后6次召開防汛、河長制、氣象災害預防等工作推進會議,組建防汛搶險隊伍,全面組織開展汛前安全大檢查,抓好隱患排查整治,完善防汛預案,全面落實縣、鄉、村三級河長責任,層層簽訂了責任書。6月26日、 7月2日和3日,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連續召開緊急會議,通報搶險救災最新進展情況,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分析研究問題,安排部署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及時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抗洪搶險救災工作指揮部,設立了信息統計、物資保障、應急搶險、宣傳輿情、督查指導5個職能小組,明確任務,靠實責任,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抗災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暴洪災害搶險救災的緊急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群眾防災救災安全教育的緊急通知》,全力指導開展工作,保證了全縣抗洪搶險救災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是全面核實災情,深入細致開展災情隱患排查。災情發生后,縣上及時建立了高效有序的災情報送工作機制,組織各鄉鎮、各單位廣大黨員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投入到抗洪搶險救災的第一線,沖鋒在抗洪搶險救災的最前沿,進村入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險村險段、橋梁道路、危舊房屋、滑坡山體、垮塌路段等進行“拉網式”排查,全面排摸核查群眾農作物、房屋、道路、堤防等基礎設施的受災情況,分類登記造冊,真實、準確、規范上報災情,將災情落實到戶、到人、到設施。同時,各幫扶部門和單位緊急行動,積極組織干部職工深入幫扶村,通過廣播喊話、入戶宣傳、上門勸導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防災減災知識,疏導化解群眾情緒、開展隱患災情排查,為有力有序開展搶險救災提供了重要保證。

三是上下迅速反應,全力以赴開展抗洪搶險救災。汛情就是命令,險境就是戰場。堅持把抗洪搶險救災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的思想,時刻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迅速進入“戰時”狀態,上下一心,快速反應,積極深入災情一線開展搶險救災工作。縣四大組織主要領導以上率下、靠前指揮,深入一線分片督促指導搶險救災,成為災區群眾抗洪搶險救災的“主心骨”。各鄉鎮、村成立了抗災救災應急分隊,對受災情況進行造冊登記,對受損嚴重無法安全使用的圍墻、危舊房采取果斷措施,動員群眾盡快撤離,及時進行拆除,幫助群眾轉運財物,徹底排除安全隱患。各鄉鎮組織鄉村干部群眾3萬多名,積極搶險自救。縣交通、水務、供水、供電、通訊等部門迅速行動,及時組織應急搶險人員,調運挖掘機、裝載機等300多臺機械設備,突擊搶修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設施。特別是人民子弟兵沖鋒在第一線,全縣駐武部隊、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派出300多人,迅速集結、挺進災區,用熱血和汗水筑起了一座座沖不垮的堡壘。各駐村幫扶工作隊等救援力量積極投身到搶險救災工作中,裝填、搬運沙袋,轉移受災群眾,清除街道淤泥。通過全縣上下齊心協力、連續奮戰,縣內主要交通干道和大部分堵塞路段已全部搶通,大部分供水、供電、通訊設施恢復正常。

四是強化黨性考驗,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始終把抗洪搶險救災與轉變工作作風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組織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趕赴災情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主題黨日活動,為開展抗洪搶險救災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印發《關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力做好抗洪搶險救災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做到哪里災情最嚴重、哪里群眾最需要,就出現在哪里、戰斗在哪里,以堅決的態度、有力的措施、扎實的作風投入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中,真正讓受災群眾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五是強化統籌調度,全面壓實搶險救災工作責任。全縣各級各部門在縣抗洪搶險救災工作指揮部的統籌指導下,強化組織調度和分級負責,在全力推進搶險救災的同時,及時開展疫病防控,下撥救災資金和物資,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全縣非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本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和“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為受災群眾和搶險隊伍捐贈飲用水、牛奶、方便面等各類救災物資,支援災區開展抗洪搶險和生產自救,形成了強大工作合力。全面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保持通訊暢通,主要負責人堅持在崗在位,親自安排部署,將重點任務分解到班子成員和中層骨干人員身上,包片、包點,組織鄉、村干部群眾和應急分隊,對重點部位進行24小時監控監測,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同時,通過廣播、電視、網站、微信等平臺,向群眾及時通報災情及救災工作開展情況,積極宣傳防災應急知識,消除群眾的心理恐慌,加強對各類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全縣群眾生產生活正常有序,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現場圖)

(現場圖)

(現場圖)

(現場圖)

(現場圖)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