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
人起心發,樹起皮發。今年來,為了激發內生動力,武山縣堅持“物質脫貧精神脫貧兩手抓”,通過“脫貧講習所”“脫貧之星”講身邊事、創業經歷,不斷提升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強黨員干部脫貧攻堅的決心。目前全縣上下正在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邁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扶志氣需發奮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幸福不會從天降,奮斗才有好日子”、“懶為貧困根,勤是搖錢樹”、“不等不靠不要,美好生活自己創造”……
這樣突出扶貧先扶志的宣傳標語,在武山縣各個貧困村隨時觸目可見。武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土地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50萬人,截至2017年底,全縣共有貧困人口2.39萬人,貧困發生率5.6%,2018年計劃整縣脫貧摘帽,時間緊迫,任務十分艱巨。
自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來,武山縣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真抓實干,信心百倍。然而,在工作中也有少數人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出現了“輸血式”“寄生式”脫貧的苗頭,長此以往,就達不到“精準”二字的要求。
剖析原因,主要是一個“志”——貧困人口沒有立志脫貧致富的遠大志向,幫扶工作需要扶上馬送一程的志同道合,否則就難以達到“精準”的度。
薄志弱行難成事。武山縣從今年1月起開展“脫貧講習所”講習活動,具體是采取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強化政策宣傳培訓、發揮典型示范引領帶動、激發群眾主動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積極性、融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等不同形式,不斷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源源不斷的活力。
精準扶貧,志在必勝;脫貧攻堅,志在必得。為了讓扶志宣傳長效化、接地氣、全覆蓋,武山縣以縣委宣傳部和15個鄉鎮為主體、組建“脫貧講習所”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全縣156個貧困村全部建立“脫貧講習所”,讓脫貧之星、涉農專家、鄉賢模范人員、法律專業技術人員等講身邊人、身邊事、培訓技術、弘揚時代新風,將扶志和扶智始終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每一個節點,用脫貧攻堅戰不斷深化扶志和扶智的豐富內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今年1月,武山縣表彰了20名“脫貧之星”和25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將他們的事跡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宣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目前全縣344個村全部配備播音資料,在農閑時間宣傳脫貧攻堅的各項惠農政策和措施,全縣263個村建成村級綜合文化廣場,僅去年一年全縣村級文化中心共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1500多場次。

揚志氣勤為本
城關鎮磨兒村脫貧講習所,2017年全縣“脫貧之星”張軍強正在向50多為村民講經驗、講感悟。張軍強講的情真意切,聽的村民也非常的投入。
像張軍強這樣的“脫貧之星”,武山縣每個鄉鎮都有,城關鎮扶貧工作站站長李棟說,“扶志和扶智既需要正向引導,也需要不斷激勵,才能迸發出內生動力。”
常言道,“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在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和脫貧的阻礙中,缺“志”是其中的要害。有的貧困戶對實現脫貧目標寒心消志、對扶貧舉措無所事事,需要引導早立志、立長志、堅守志。
武山人民素有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東梁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天水第一個引水上山工程,河南紅旗渠這一人間奇跡即是在武山縣東梁渠的啟發下興建的。為了營造“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的濃厚氛圍,武山縣文藝工作者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體驗到火熱生活,創作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在武山縣各個貧困村鄉村舞臺上演。
無論是扶志還是扶智,關鍵要扶出效果。“脫貧之星”馬應紅是洛門鎮響河村村民,也是村里小有名氣的養殖“達人”。2017年, 一直在外務工的他發現村里淺山多,尾菜資源豐富,適合養殖。他下定決心搞養殖、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他利用互助協會的借款流轉荒坡十多畝,在村里對面的小山坡上養殖蘆花雞,2017年養殖蘆花雞2000只,效益很好,毛利潤六七萬元,2018年計劃養殖5000只蘆花雞,還引進了野豬進行養殖。他很自信地說:“我養殖的蘆花雞,一只雞蛋賣一塊錢,比普通雞蛋高一倍,養雞能脫貧、還能奔小康呢!”

比志氣長精神
武山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過去也有個別貧困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干部送小康”,人貧志短好吃懶做現象。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武山縣發現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需要正面示范帶動、落實政策推動。這樣才能讓“脫貧光榮,貧困可恥”的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丁門村貧困戶丁心啟,原本常年在外務工生活過得十分困窘,在幫扶責任人和村干部的引導下,特別是對比左鄰右舍都在努力發家致富的勁頭,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學習養殖技術,自己辦起養雞場引進五黑雞搞養殖,有效地脫了貧,還帶動村里的群眾養殖五黑雞,今年光榮評選為全縣“脫貧之星”。
令川村村民令紅蘭,全家個4口人,丈夫做過心臟搭橋手術,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兒子女兒都在上學,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她的肩上。她不等不靠,利用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引進優質奶羊,在縣城周邊就近銷售繁殖的羊羔和鮮羊奶,每年羊羔銷售超過40只,養羊年純收入超過6萬元。2017年底,令紅蘭順利摘到貧困戶的帽子,成為一名“脫貧之星”。
類似這樣的脫貧典型,在武山縣扶志和扶智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來,同時又能激起貧困群眾奮起直追,如今“爭當脫貧星,不當落后戶”成為農村新風尚。
“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今年來,武山縣組建兩百多人的多脫貧講習員隊伍,開展了講習活動3000多場,共計10萬多人(次)聆聽了講習。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扶志扶智要長期堅持,才能形成濃厚氛圍、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我們“志在必勝”。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