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中藥材產業作為富農增收的重要特色產業,加強支持引導,以點帶面,全力抓好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合理規劃布局。縣上組織成立中藥材調研小組,深入15個鄉鎮120村組詳細調研中藥材種植品種、產量和種植適宜區,篩選出了當歸、大黃、黨參、柴胡、大黃、黃芪、羌活、防風八個主栽品種和10個適宜種植鄉鎮,2018年,全縣種植中藥材6萬畝,產值2.44億元,確保適宜區域貧困戶戶均種植中藥材2畝以上,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中藥材種植成為助推群眾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徑。為全縣中藥材種植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全縣精準脫貧富民產業培育計劃,縣財政預算中藥材種植獎補資金400萬元,對貧困戶種植中藥材進行獎補。縣扶貧辦等部門委托培訓機構,對中藥材種植貧困戶勞動力進行針對性的種植技能培訓,先后組織3000多名中藥材種植戶參加培訓,把種植戶組織到隴西、岷縣等地參觀學習,有效提高群眾種植技能、為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保障。

三是以點帶面推開。共完成種植中藥材6萬多畝,建成沿安鄉草灘村1000畝當歸示范點,郭山村500畝當歸示范點,中川村500畝柴胡示范點,楊河鄉廣元村500畝當歸示范點,軍民村500畝當歸示范點,咀頭鄉咀頭、白堯片500畝黨參育苗示范點,鴛鴦鎮盤古村500畝金銀花示范基地,四門鎮松樹村500畝當歸示范點,溫泉鎮李子溝村500畝當歸示范點。

五是完善保障機制。縣政府制定了《武山縣關于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成立了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服務小組,在中藥材基地建設上嚴把質量關,抓產地環境、品種選用、培育壯苗、健身栽培、病蟲防治、質量監督“六大環節”,基地建設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導,農戶自愿的形式,為藥農搭建了產銷平臺,形成了強勁的技術和信息保障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