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六大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壯大富民產業,群眾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比2013年底增加3100多元,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特色種養業帶動增收。堅持蔬菜首位產業地位不動搖,在提質增效上持續下功夫,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9.7萬畝,總產量125萬噸,產值23.5億元。針對大部分貧困群眾分布在山區的現狀,大力發展高原夏菜和中藥材,縣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以上獎補資金,扶持群眾種植豆角5萬畝、中藥材6萬畝,適宜區域貧困戶戶均種植2畝以上,增收4000元以上,豆角和中藥材已成為助推群眾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徑。投入1.68億元,扶持5000戶貧困群眾通過畜牧養殖穩定增收。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1.4萬畝,發放補助資金1688萬元,全縣優質果園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果蔬保鮮庫10座,群眾經營性收入大幅提高。

二是“三變”改革拉動增收。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598萬元,入股16家龍頭企業和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每年10%和8%的回報率進行保底分紅,帶動5060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投資2.04億元,總裝機容量23.7兆瓦的光伏扶貧項目并網發電,帶動3615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156個貧困村每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創新產業扶貧模式,采取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實施了水果玉米異地產業扶貧項目,帶動2000名入股群眾增收4000元,貧困群眾財產性收入實現新突破。

三是就業扶貧推動增收。勞務是武山群眾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不斷提高就業技能,培訓勞動力4.19萬人,5000多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每年輸轉10萬人次以上,年均創收18億元以上。支持創辦扶貧車間25個,帶動10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在344個行政村設置服務性崗位2217名,年人均報酬8000和12000元,在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增收難題,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