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水利譜華章”系列報道之六
武山梯田建設繪就鄉(xiāng)村風景美如畫


(彩車設計原型圖——武山梯田油菜花)

今年10月1日,在舉國上下同慶祖國70華誕之際,“交響絲路 如意甘肅”彩車亮相天安門,驚艷了北京!驚艷了全球。彩車中間的梯田油菜花海圖案取材于武山油菜花海。武山名字因梯田種植的油菜花再次在全國叫響。

在上世紀50年代,鄧家堡大搞井、塘、壩、窖、梯田、林草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全國第四次農村工作會議上榮獲國務院頒發(fā)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的《水土保持先進單位》獎狀,為武山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

(薛耀忠 攝)
時下,當你行走在武山的山梁溝峁間,只見層層梯田錯落有致,首尾相連,巧奪天工,層層依偎,高低錯落,田間道路阡陌縱橫。放眼望去,鱗次櫛比的層層梯田拾階而上,恰似一條條玉帶纏繞在山間,給人以美的享受。

受地域限制,武山縣山大溝深,土地瘠薄。對此,歷界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興修梯田作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突破口常抓不懈,堅持以梯田建設為主體、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打破地界,實行整鄉(xiāng)、整村、整流域綜合治理,使昔日的荒山、旱溝、陡坡地變成了生態(tài)溝、風景區(qū),三跑田變?yōu)楦弋a田,走出了一條綜合防治水土流失促進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子。截至2019年,全縣累計興修梯田40.2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8.02千公頃。

(水土保持溝道治理工程)資料
武山縣是一個十年九旱的山區(qū)農業(yè)大縣。全縣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占170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4.6%。總耕地面積62.5萬畝,87%以上分布在山溝梁峁,年流失表土800萬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農業(yè)產量低而不穩(wěn)。如何讓這些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唯一的出路就是新修水平梯田抵御自然災害。

(人背肩挑車子推修梯田 )資料圖片

(打地埂)
2008年3月15日,樺林溝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全面啟動,經過一年的治理,建成優(yōu)質梯田10466畝,新修主干道4條、48公里,田間道路50公里,營造水保喬木林3600畝,地埂種草600畝。修建農路涵洞2處,混凝土現澆澇池2座,修建柳谷坊76道,石谷坊2座,蓄水塘1座。工程建成后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全縣梯田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

(樺林溝流域梯田)

西梁山是武山縣主要的糧食及蔬菜生產基地,在2000年之前,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農業(yè)產量底而不穩(wěn)。經過多年連續(xù)治理,5萬多畝陡坡地變成當地群眾增產增收的富民田。每年的小麥、油菜收獲后,群眾又復種菜瓜、豇豆,一年兩茬收入,不僅鼓起了群眾的糧袋子,也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薛耀忠 攝)

(西梁鄧家灣地膜小麥)
由于西梁山光照強,經過治理后土質肥沃,是發(fā)展高效農業(yè)的理想地。今年,武山縣在西梁山實施了高效節(jié)水灌該工程,工程總投1.6億元,從龍臺西河粽子溝引水,通過自流及提灌引水上山至西梁,配套田間灌溉工程,鋪設輸配水管網、修建提水泵站、高位調蓄水池。項目建成后,4萬多畝梯田變成水澆地,為全縣40萬畝優(yōu)質梯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像西梁山一樣,經過治理后的武山縣張坪梁、樺林溝、咀頭張溝、溫泉東梁、洛門西梁已成為全縣旱作農業(yè)的核心區(qū)、高原夏菜種植的示范區(qū)。

(10年前咀頭張溝淤地壩)
淤地壩是在水土流失地區(qū)各級溝道中,以滯洪、攔泥、蓄水、淤地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筑物。在十年九旱的武山縣北部干旱山區(qū)的咀頭鄉(xiāng),淤地壩卻成為當地群眾轉變思想、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種植結構的助推劑。

(10年后、咀頭張溝流域借助淤地壩,建起了櫻桃園。)

2010年,果品經紀人陳剛瞅準咀頭淤地壩庫區(qū)常年蓄積的水源,再加上當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先后在咀頭鄉(xiāng)大坡溝淤地壩庫區(qū)周圍流轉土地治理土地500多畝,成立武山縣潤博果蔬專業(yè)合作社,嘗試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坡溝流域內種植了200多畝美國大櫻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四年的發(fā)展,合作社成員由成立之初10余戶發(fā)展到了現在的200多戶,同時,還帶動周邊群眾新建果園2000畝。并連續(xù)舉辦了四屆“高山櫻桃”采摘節(jié),輻射帶動了當地高山辣椒、粉條加工等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

(高山梯田油菜花)

高山梯田油菜花觀光節(jié)是武山縣近年來重點打造的鄉(xiāng)村旅游品牌,從2015年縣上著力建設楊河、四門、龍臺、灘歌等南部鄉(xiāng)鎮(zhèn)油菜花海觀光帶起,2017年成功舉辦第一屆油菜花海觀光節(jié),武山梯田油菜花驚羨了游客,刷爆了媒體網頁,2018、2019兩屆油菜花海觀光節(jié)期間,武山游客暴增,人民網、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等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以龍臺梯田油菜花海為冠的武山油菜花以其美艷的姿態(tài)走向了全國。

治山治水70載、武山大地發(fā)生由黃到綠、由綠到美、由美到富的變革。巨變的背后,是黨和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視,是生態(tài)文明、綠色發(fā)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是一代又一代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執(zhí)著付出。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