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過后,盡管天氣晴朗,但依然有點寒冷。天氣的嚴寒擋不住灘歌鎮北山村村黨支部書記馬海霞等一班人進村入戶,謀劃新年發展的步伐。
一大早,馬海霞便來到了王金有家,了解2020年的產出情況,謀劃新的一年如何帶動群眾增收。2020年豬價好,王金有作為村上的致富帶頭人,不僅辦起了合作社,還吸納了村上的貧困戶一起搞起了養殖。
位于灘歌鎮北部淺山半干旱山區的北山村是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4戶532人,貧困發生率為63.18%,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310元。吃水難、出行難更是困擾群眾發展的最大瓶頸,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以馬海霞為黨支部書記的一班人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幫扶、技術培訓,短短幾年間,村莊面貌發生了蝶變。
漆茂林是村莊蝶變的見證者。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村確實困難,吃水都是從山溝里往上擔著,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擔水,經過扶貧政策之后,自來水接通了,路都打了。現在就是搞副業,掙錢,還有就是種藥材,(搞)養殖,政策都好的很,家家都有產業了。”
現在,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了,自來水入戶達到了100%,C、D級危房全面消除,建成了6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400多平方米的村級文化廣場和14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上還成立了萬花山莊農產品加工和民豐生態種植、強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2020年全村種植架豆面積105畝,種植烏龍頭320畝,種植中藥材310畝,建設花椒園250畝,預計年人均純收入將達到8000元。
脫貧不是終點,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馬海霞一班人現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富民產業培育上,依托脫貧攻堅的成效和鄉村振興的東風,以入股、流轉土地等方式,要真正讓架豆、中藥材種植和畜禽養殖成為鼓起群眾錢袋子的產業。武山縣融媒體中心2月13日訊(記者 王跟萍 包玉霞 康正東 車彤瑤 管秋勇)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