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2月26日訊(記者 郭永強 趙超 王越)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有了集體收入又該如何使用?武山縣城關鎮韓川村借“三變”改革東風,巧打集體土地“牌”,科學使用所得收入為村莊興辦了一批實事,助力鄉村振興。

雨水過后,氣溫回暖,春忙開始。在韓川村村頭的一大片村集體土地上,一邊三十多個大棚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另一邊一個異地搬遷食用菌種植產業園正在加足馬力建設中。這一片170多畝的土地是韓川村集體經濟的“搖錢樹”,也就是這片集體土地帶來的收入讓村兩委有資金為群眾辦實事。

韓川村以前沒有集體收入,主要是沒有能帶來集體收入的資源。2009年,武山縣夏季逢暴雨災害,韓川村旁邊的渭河暴漲,導致沿岸200余畝土地被沖毀。2012年,天定高速修建,在韓川村以西開挖隧道,村兩委與施工方商議,將挖出來的土石填到被沖毀河灘處。就這樣,村上多了170多畝的集體土地。

土地有了,但因土壤不良,無法耕種。從2012年開始,經過5年的時間,在鎮黨委和鎮政府的支持下,韓川村一直在改良土壤。2017年,村上積極響應“三變”改革政策,經兩委商議,黨員代表大會審議,引進川鑫香果蔬專業合作社在這里“安家”,以1畝500元的價格將50畝土地租給合作社。2020年,村上又引進異地搬遷食用菌種植項目。“荒地”成了“搖錢樹”,村上集體收入進一步增加。

鄉村要發展,資金是關鍵。有了村集體收入,以前想干沒資金干的難題就解決了。對于資金的管理運用,也不是村干部說了算。每年,村上會召開黨員代表大會,聽取大家的意見,確定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然后向資金管理方鎮政府打報告申請資金。2020年,利用“搖錢樹”,村上綠化了廣場。今年,村上又有了新目標,計劃把另外一個廣場綠化好,路硬化好,安裝好體育器材,資金寬裕的話再修一個舞臺,方便群眾娛樂。




【記者手記】鄉村振興,不僅要“扶上馬送一程”,更要激發內生動力。韓川村利用“三變”改革,讓集體土地資源變成能發展的資金,讓“馬肥起來”“跑得快”,進一步興辦實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上先行一步。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