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3月24日訊(記者 張丁香 董世雄 薛妍)馬力鎮位于武山縣西南部,有川水地2萬多畝,人均耕地面積1.5畝,是發展蔬菜產業的理想之地。近年來,馬力鎮各村加固田間路、拓寬灌水渠、打造產業帶,形成了“村村有特色、戶戶有產業”的發展格局。

在馬力鎮苗豐村,一條筆直的產業路從村上田間穿過。從剛開始的砂礫路發展到現在可以通行運輸車輛的水泥路,這條產業路見證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過程,也迎來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歷程。

“我們苗豐的韭菜、辣椒本身就多,以前是沙化路,現在是水泥路。”正在地里耕作的村民柴軍雄說,“這路硬化以后賣菜的和收菜的來回穿梭,方便多了。”
與苗豐村不同,楊坪村的產業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雖然村子挨著榜沙河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是思路不開闊極大地限制了楊坪村蔬菜產業的發展。扶貧先扶智,鎮黨委、政府下定決心要摘掉貧困帽,趟也要趟出一條產業路,于是帶上村里的致富能手到臨近的縣區、村子考察,學著“念一念”他們的致富經。

“以前種的架豆主要是自家炒菜用,精準扶貧以來,通過政府引導架豆種植,我們在四門鎮的山上學習了他們的經驗,現在種植架豆的人很多了。”村民馬冠軍經過學習,已經把架豆種植當做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幾年下來,架豆種植也在村上形成了氣候。“去年畝均收入能達到一萬元”,對于種植架豆的好處,村黨支部書記楊雙成心里有數。

脫貧攻堅給馬力鎮群眾帶來的不止是越來越鼓的腰包,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了發展致富的信心和闖勁,摘掉了貧困帽,他們的鄉村振興之路走起來更輕快了。“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我們馬力鎮要帶領群眾在‘起跑線’上發好力,尤其在山區老百姓的收入上,一個是繼續做大勞務產業,再一個把種植結構改變一下,利用好土地資源,讓蔬菜等產業爬上山。” 馬力鎮副鎮長劉天緒說。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