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武山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黨史資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是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徐向前、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先后三次經過武山,活動時間長達50多天,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無數鐫刻著共產黨人光輝足跡的紅色遺跡和紅色物件。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武山縣融媒體中心特推出【武山·百年紅色記憶】系列報道,集中展示紅軍長征途經武山的艱辛歷程,重現永垂不朽的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從而更好地激勵全縣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更好地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建設幸福美好新武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4月6日訊(記者 薛妍 郭韻)在武山縣博物館紅色文物展廳,陳列著一幅《石印馬克思像》。這不是一幅簡單的畫像,它承載著紅色文化,蘊含著革命先輩的深厚情感。

這幅石印馬克思像寬32厘米,高53厘米,長方形開光頂部用隸書印著“馬克思”,中間橢圓印馬克思頭像,下方用楷體印著“共產黨的主張”,創作時間是“公歷一九三五年九月十日”。

石印馬克思像是七十年代由武山文博員從溫泉征集而來,作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陳列在武山博物館紅色主題展廳第二單元。武山縣博物館講解員劉文英介紹,1936年由賀龍和任弼時率領的紅二方面軍途經武山溫泉時,在當地開展思想文化教育,鼓舞紅軍戰士信心時,遺留下來這件石印馬克思像。這件石印馬克思像它見證了歷史,記載著紅色文化,蘊含著革命先輩的深厚情感。

1936年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所屬右路縱隊(紅六軍)與左路縱隊(總指揮部、紅二軍、紅三十二軍)在禮縣固城會合北進,左路縱隊在賀龍、任弼時率領下,翻越禮縣分水嶺進入武山,沿謝家莊、雙碌、包家莊、李子溝、馬皇寺、中壩到達溫泉柏家山一帶宿營。紅軍所到之處,張貼“紅軍北上是抗日反蔣”“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標語。在縣政府大門上還寫著“斧頭砍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對聯,在縣、區蘇維埃政府門上插著鐮刀錘子的紅旗,并利用各種方式,宣傳反蔣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擴紅、籌糧、剿匪、反霸斗爭。紅軍給群眾留下了石印馬克思像、銅碗、銅壺、瓷盤等許多紀念品,幾十年來都被珍藏。這些珍貴的遺物,作為紅軍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勵著全縣人民開拓前進。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