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4月23日訊(記者 王跟萍 薛妍 郭韻 王越)干糧袋,古已有之,通常在人們長途外出之時,用于儲存食物。在天水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劉坪黨支部的陳列柜里,珍藏著一個底部大、上端小、長約15厘米的土灰色干糧袋子。干糧袋子上頂端可以束口,由于年久,束口的帶子已經不在了,袋子的背面還用皮革縫制了背帶,就是這一普普通通的干糧袋,卻讓我們見證了紅軍長征的一段珍貴的記憶。

1935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先后兩次經過武山的馬力、鴛鴦、榆盤、高樓、樺林、山丹、灘歌、龍臺、四門、沿安、楊河、溫泉、郭槐、洛門、龍泉、咀頭等鄉鎮,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反蔣”的主張,發動群眾,減租反霸,摧毀反動政權,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組建縣、區蘇維埃政權,活動時間長達50多天,撒下了革命火種。紅軍所到之處,給群眾留下很深的印象,借用群眾的東西,臨走時都放置得很好,一物一件不差。臨走時,留下了許多紀念物品,這個干糧袋就是其中的一件。

這樣的干糧袋結實耐磨,輕便易收納,容量較大,能裝約20斤的糧食,實用性強。長征期間,紅軍就是依靠干糧袋裝青稞炒面等食物,才通過了荒無人煙的大草地,最終完成勝利會師,奔赴陜北。

據原劉坪黨支部書記劉尚恭的侄子、老黨員劉尚謙兒子劉茂子介紹,這個干糧袋就是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曾經用過的,是用水牛皮做成的,堅固耐用,還可以防水防潮。原劉坪黨支部書記劉尚恭曾收留了四名長征途中的遺留紅軍,這個干糧袋便是其中一人留下的物件。
【記者手記】“民以食為天”。該干糧袋作為過去艱苦歲月行軍的必備裝備,更是珍貴歷史的見證。時至今天,干糧袋仍有其實用價值?梢杂脕砣粘Υ娲竺撞婚L蟲,也可以用來戶外采集儲存食物、野外初步過濾水的雜質、裝長工具等。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